目前分類:醫療保健 (2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更新日期:2009/08/31 12:05

 

新流感大流行幾乎已經無法避免,如果被傳染,究竟嚴重到什麼程度才需要就醫,專家說,假使出現呼吸困難,那就一定要立刻去看醫生,很多人、特別是小小孩的父母,很有可能反應過度,不過小兒科專家強調,新流感防治和所有傳染病一樣,首重預防,如果被傳染,也不需要只是流鼻水就跑去急診。(夏明珠報導)

發燒、咳嗽、發冷、頭痛都是流感常見的症狀,新流感也一樣,病患偶爾也會出現腹瀉和嘔吐,這兩種症狀在新流感病例中出現機率又更高。

不管是哪一型流感,身體健康的人得了流感,最重要的就是留在家裡休息,多喝水。假使出現呼吸困難、胸痛、胸悶、持續性嘔吐、腹瀉以及嘴唇發青,就應該趕快就醫。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831/1/1q5y0.html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謝曉雲   |   更新日期:2009/08/11

不論古今中外,為什麼有些人可以活得比一般人久,甚至身體沒有病痛,始終令人感到好奇。

長壽的秘訣其實並不單純,它不是中國古代道士修煉的不老仙丹,也不是亞歷山大大帝尋尋覓覓的青春之泉,它可能是優質的基因+正確飲食+活動+正向樂觀+好的生活環境+……,還有很多其他沒被發現的原因。

 

如果生活方式正確,我們的確可能多活10年、20年,就算你並不想活那麼久,但至少這些長壽的秘訣能幫你邁入老年之後,沒有病痛纏身,擁有令人滿意的生活品質

 少吃一口活更久

 少量多樣

 從魚、植物性食物攝取蛋白質

 慢慢進食,充分咀嚼

研究發現,一餐飯吃20分鐘以上,大腦才會接收到「吃飽了」的訊息,不再感覺餓而一直進食,有助於控制食慾。

 

http://tw.topic.yahoo.com/localfood2/article/tw-features.health.com.tw/twfeatureshealthcomtw_200908111117

 

http://tw.topic.yahoo.com/localfood2/article/tw-features.yahookimo.com.tw/twfeaturesyahookimocomtw_200908241835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新生報更新日期:2009/08/28 00:07 【台北訊】

91起,心臟衰竭、失智、洗腎等8大非癌末疾病的安寧療護,將列入健保給付。醫界表示,每年有4萬人死於這類疾病,希望釐清末期的定義,讓病患緩和痛苦,走得安詳。

中央健保局最新公告增列的8大非癌末安寧療護疾病是:心臟衰竭、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其他大腦變質(例失智症)、慢性氣道阻塞、肺部其他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急性腎衰竭未明示者、慢性腎衰竭及腎衰竭未明示者。

家屬黃利利昨天指出,她母親民國95年因心肌梗塞住院,歷經尿路感染、洗腎、肺感染、氣切等折磨,最後7個月陷於昏迷,當時若可以選擇安寧療護,相信對她母親而言,將不會延長死亡痛苦,而是讓生命終點更完滿。

癌末、漸凍人末期已先後列入安寧療護健保給付,在91擴增非癌末疾病後,安寧基金會董事蔡麗雲形容這是「新安寧運動」。馬偕醫院院長蔡正河說,新安寧運動工作包括建立醫界對末期照顧的觀念、釐清各疾病末期的定義、醫護人員訓練、民眾教育推廣(如簽署放棄急救)、協調長照機構等。

馬偕醫院安寧中心主任蘇文浩表示,院方規劃成立照顧小組,建立家醫科、內科及安寧中心醫師共同照顧團隊。精神科醫師方俊凱說,「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適用對象本就指所有末期病人,期待新安寧運動能讓更多病人及家屬受惠,讓逝者平安、生者無憾。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828/128/1pzd4.html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路透更新日期:2009/08/28 16:42

(路透芝加哥27日電)美國研究專家今天表示,對女性而言,絕望的感覺不僅是不幸,還是一種中風的風險。

他們又表示,長期感到絕望的女性,頸動脈容易出現斑塊增長。而這種情況可能引發中風。

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的艾佛森-蘿絲(Susan Everson-Rose)表示:「這些研究結果指出,有絕望感的女性,未來罹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較高。」她的研究報告發表在醫學期刊「中風」(Stroke)。

許多研究指出憂鬱與心臟病有關聯,最近多項研究報告指出,樂觀能保護女性免於罹患心臟病。中央社(翻譯)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828/16/1q13x.html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09/08/27 11:35

 

很多人知道肥胖會增加患糖尿病、心臟病的危險。美國科學家最新發現,肥胖還會加速大腦退化,這意味著肥胖人群罹患老人癡呆的機率較高。這是科學家首次發現肥胖會對大腦造成損害。

新華網報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學家選擇九十四名七十歲以上老人作為研究對象。這些老人身體健康,不存在認知水平下降問題。

研究人員以「身高體重指數」”BMI”為標準,將這些人分成正常體重、超重和肥胖3組,再透過掃描實驗對象大腦發現,體重超出正常範圍越多,腦組織退化越嚴重,肥胖人群的腦組織比體重正常者平均少8%認知能力也因此受到影響。

研究人員說,肥胖加劇了大腦的老化速度,「肥胖人群的大腦看起來比精瘦者老16年,而超重者則老8年」。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827/1/1pxo8.html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10-26

體力勞動者相比,腦力勞動者以大腦的活動為主,全身活動量相對較少。因此,腦力勞動者對飲食的質量要求更高一些,在滿足熱量的前提下,還應提供足夠有益於大腦的營養食品,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類、維生素等。

 

碳水化合物:大腦的能量來源

大腦主要依靠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供給能量。當血糖濃度降低時,腦的耗氧量也下降,輕者感到頭昏、疲倦,重者則會發生昏迷。因此,一定的血糖濃度對保証人腦復雜機能的運作是十分重要的。

同時,由於碳水化合物可以促使大腦產生5-羥色胺,而讓人們感到心情愉悅、心平氣和,避免產生狂燥情緒和憂郁情緒。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有:大米、面粉、小米、玉米、紅棗桂圓、蜂蜜等。

 

蛋白質:構成大腦的重要物質

蛋白質是大腦智力活動與功能的物質基礎,蛋白質在瘦肉、魚、蛋、乳以及大豆和豆製品中含量較多。因此腦力勞動者的飲食中,動物性蛋白質與植物性蛋白質食物為11.而在動物性蛋白中,魚與肉也應保持l1的比例,優質蛋白質最好佔每日蛋白質總量的1/3以上。

 

脂類:補充大腦能量的「電池」

脂類在大腦和神經組織的構造與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人腦所需要的脂類主要是腦磷脂和卵磷脂,它們有補腦作用,能使人精力充沛,使工作和學習的持久力增強,對神經衰弱有較好的療效。卵磷脂更是被譽為維持聰明的「電池」

富含脂質健腦食物有很多,如核桃、芝麻、鬆子、葵花子、西瓜子、南瓜子、花生、杏仁、魚油等﹔富含腦磷脂的食物有豬腦、羊腦、雞腦等﹔富含卵磷脂的食物主要有雞蛋黃、鴨蛋黃、鵪鶉蛋黃、大豆及其制品。

 

維生素:大腦代謝的重要營養素

維生素是維護身體健康,提高智力活動的重要營養素之一。大腦的代謝也離不開尼克酸、酸胺素等維生素。

持續使用電腦過久,視力最易受到傷害,此時,可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胡蘿卜、動物肝腎、紅棗等,以減少眼睛視網膜上的感光物質視紫紅質的消耗,以保護視力。同時,多飲茶,對防止視力減退也很有效。

長期在辦公室工作,晒太陽的機會較少,應多吃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海魚、食用蕈類、雞肝、蛋黃等。

當人的心理壓力大時,體內消耗的維生素C比平時多7倍以上,故應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西紅柿、菜花、菠菜等。

 

http://www.takungpao.com/news/08/10/26/PJ-979608.htm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受感染肉品中的普恩蛋白質,比病毒微小千百倍、毒性超強,不僅引爆了震驚全球的狂牛症,更會使人心智能力嚴重受損,甚至罹患阿茲海默症。

  今天,美國六十五歲以上的人有10%罹患阿茲海默症,而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人當中,每35人就有一人罹病。未來,發病率還會持續攀升。阿茲海默症已成為擴及全球的流行病。

  阿茲海默症並非年長者的專利,有的人三十歲就發病。駭人的是,患者的大腦早在症狀出現前十幾年便逐漸產生病變,最後甚至完全失去生活能力,根本無法治癒。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06633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廣更新日期:2009/08/23 19:35

有些食物吃多了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營養專家整理出了一些不適合孩子吃的東西。

鹹菜、榨菜、鹹肉這些過鹹的東西會影響血液供應,造成腦部缺氧。一歲以下的孩子,味精吃太多可能讓腦細胞壞死。臘肉或是燻魚這種食物,需要長時間高溫煎炸,容易產生過氧化油脂,有礙大腦發育。另外,爆米花皮蛋裡面含有鉛,油條、油餅裡有鋁,都對大腦發育不好,不要給孩子吃。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823/1/1po50.html

 

傷害大腦的五類食物

 常吃以下5類食物,大腦會出現反應遲鈍、笨拙,甚至記憶力降低等現象:
  
  過鹹食物:人體對食鹽的生理需要極低,成人每天7克以下、兒童每天4克以下就足夠了。常吃過鹹食物會損傷動脈血管,影響腦組織的血液供應,使腦細胞長期處於缺血、缺氧狀態下,從而導致記憶力下降、大腦過早老化。
  
  含鉛食物:鉛能取代其他礦物質鐵、鈣、鋅在神經系統中的活動地位,因此是腦細胞的一大殺手。含鉛食物主要是爆米花、松花蛋等。需要注意的是,無鉛松花蛋的鉛含量並不等於零,只是低於相應的國家標準,同樣不宜大量食用。
  
  含鋁食物: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人體每天鋁的攝入量不應超過60毫克,油條中的明礬是含鋁的無機物,如果一天吃50—100油條,便會超過這個量。
  
  過氧脂質的食物:油溫在200℃以上的煎炸類食品及長時間曝曬於陽光下的食物,如熏魚、燒鴨、燒鵝等含有較多過氧脂質,它們會在體內積聚,使某些代謝酶系統遭受損傷,促使大腦早衰或癡呆
  
  含糖精、味精較多的食物:糖精攝入過多會損害大腦細胞組織;味精少量食用是安全的,但周歲以內的嬰兒和妊娠後期的孕婦最好別吃。嬰兒食用味精有引起腦細胞壞死的可能;孕婦吃則會引起胎兒缺鋅,影響孩子智力發展。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22014490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服裝之「布料材質顏色厚度、編織緊密度」有不同關注重點

 

抗紫外線       UV 寬鬆 長袖深色

                      (深色的衣服可吸收較多的紫外光,故防曬效果會比淺色衣服好 

              編織緊密(布料纖維之間的孔洞越小者,紫外線就越無法穿透)                    

                        聚酯纖維、絲或毛料的抗紫外線能力會比棉或嫘縈來的好

              中午是紫外線指數最強時候,戴上帽子、穿上T恤或厚衣服等,

                       可減低百分之九十紫外線  

        http://blog.sina.com.tw/e_guang/article.php?pbgid=51035&entryid=583056

 

防中暑        不要穿太厚,儘量穿著寬鬆透氣淺色系且吸汗、棉質布料的服裝,

                    並戴遮陽帽

          

 

防中暑 多喝水穿透氣衣物

台灣新生報更新日期:2009/08/05 00:07

 

要穿透氣舒適的衣服,部分女性朋友為了怕曬黑,

把自己封得密不透氣,反而讓體內的無法散發,其實是滿危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805/128/1od25.html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篇文章同步刊登於

近幾年因溫室效應、地球暖化,感覺夏天一年比一年炎熱,

因熱病死亡的案例也明顯增加,像20038歐洲熱浪來襲,

便造成將近兩萬人死亡,而台灣地處亞熱帶,四面環海,

夏季氣候炎熱潮濕,更容易造成熱傷害,不得不慎!

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家醫科許馨文醫師指出,

常見的熱病包括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及最嚴重的中暑。

熱痙攣是因身體大量出汗,鹽分流失造成電解質不平衡,以致肌肉抽筋痙攣;、

熱昏厥則因高溫造成皮膚表面血管擴張,使腦部血流減少昏厥

              特別是在炎熱環境中長時間站立者更容易發生。

熱衰竭是因人體在炎熱的環境中過度產熱及流汗,

              最後超過體溫調節中樞代償機制的負荷,使體溫上升,

              加上脫水和電解質不平衡,會出現非常口渴、疲倦、焦躁不安、噁心嘔吐、

頭痛暈眩、四肢無力、皮膚濕冷、臉色蒼白、脈搏微弱、全身不適等症狀,

此時測量肛溫或口溫約37-40C

許馨文醫師強調熱衰竭若未適當處置,就可能惡化成為致命的中暑

 

中暑時的中心體溫(肛溫或口溫)會超過40C,且合併中樞神經異常

意識混亂、幻覺、步態不穩、抽筋甚至昏迷,也會造成多重器官衰竭

不儘快處理,死亡率非常高。

若不幸發生中暑,應趕緊將病患移至陰涼處,除去衣物,用冰水拭浴,

若有風扇吹拂更好,可將手腳浸泡在冰水中,或以冰袋放於主要血管流經的

頸部、腋下、鼠蹊等部位幫助散熱;意識不清者若嘔吐,應使其側躺

避免嘔吐物阻塞呼吸道,若呼吸困難則應儘快請求救援並施以人工呼吸。

中暑雖然可怕,但卻可事先預防,許醫師提出以下幾點常見方法:

(1)避免在炎熱潮濕的天氣下從事戶外活動,特別是較激烈或長時間的活動,

    應儘量安排在室內進行,若在戶外活動應避開下午一時到三時最熱的時段。
(2)
平時要補充足夠的水分及鹽分,若從事劇烈的戶外活動,飲水中可加一點鹽或喝稀釋的運動飲料,

     因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是造成中暑的重要危險因子。
(3)
衣服不要穿太厚,儘量穿著寬鬆淺色系且吸汗的服裝,並戴遮陽帽


(4)
從事劇烈戶外活動前,應確認自己身體狀況是否許可,活動前7-10天即先離開冷氣房,

    至戶外有計畫的進行體能訓練,使  身體提早適應熱環境,活動時若有不適應立刻休息勿勉強。
(5)
老人、小孩及慢性病患的身體調節功能差,是中暑的高危險群,在炎熱的天候下

    即使未至戶外活動,亦有中暑可能,平時家人應多注意他們是否補充足夠的水分、有無中暑的相關症狀。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4735

                                                                                                                             

 

 

※中暑的處理方法:

一、必須依據「分秒必爭」的原則,迅速將病患移至陰涼通風處,脫掉大部分衣服,

        給予患者安靜、舒適的環境,使其平躺休息。

二、對於神智不清的病患,宜採取臉側臥、一腿彎曲的復甦姿勢,並得保持呼吸道通暢。

三、可先用冷敷使體熱加速散出,迅速使體溫下降至常溫。待病人清醒,可給予鹽水飲用,以補充流失之體液。

四、若情況未改善而仍意識不清、甚至昏迷,或有嘔吐、虛脫、休克之現象,則應立即轉送醫院進一步處理。

 

 http://www.fhjh.tp.edu.tw/pri04/doctor/doctor9209_right.htm

 

中暑所產生的高熱,是外在環境造成,並不是自身為了抵抗病菌而產生的發燒,吃退燒藥只會加重病情。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805/128/1od25.html

 

                                                                                                                                                              

 

西瓜綠豆也是預防中暑的好東西。

西瓜能清熱解毒、除煩止渴;綠豆則具有清熱解毒、消暑止渴及利尿等功效。

一旦已出現輕微中暑症狀,可以刮痧或穴道按摩來減輕不適。

刮痧時,可用刮痧板或光滑平整的陶瓷湯匙邊緣,先抹些潤滑油(用涼性的感覺比較好)

在頸後側及肩部朝同一個方向刮皮膚,刮到皮膚充血潮紅或成紫紅色。

至於穴道按摩,則可按壓風池穴與抓提肩井穴

風池穴位於雙手掌心貼住耳朵,十指自然張開時,大拇指按壓的凹陷處。

肩井穴則在肩部肌肉最高處,反覆抓提此處肌肉,可以減緩中暑頸部緊繃、頭暈頭重的不適感

 

http://tw.myblog.yahoo.com/jw!AF4DA_SRGAXpn69xMhZj3C969Q--/article?mid=76

 

 

環境中的熱與人體生理反應

環境溫度必須低於體溫,人體才能將體內的熱散到外面,而且體外與體內的溫差越大,越容易散熱,類似的道理,環境中的溼度越高,散熱也越不容易
       
大量流汗時不能補充足夠的水份和適量的鹽分,可能會造成脫水、電解質不平衡和散熱困難,這就會產生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中暑等「熱」症候群。

熱衰竭

熱衰竭是身體長時間暴露熱環境的表現,通常是由於鹽分流失、脫水或代謝物過份堆積在體內所致。在熱環境中可能只要幾小時,也可能長達數日才導致熱衰竭。
       
主要的症狀包括無力倦怠、口渴、頭暈、噁心嘔吐、焦躁不安、頭痛等,因熱衰竭致而致死的病例不多,但有時候熱衰竭會演變成為中暑。熱衰竭病患大多數神智清醒,體溫可能為正常或輕微上升,病患看來蒼白大量流汗而且血壓偏低
       
治療則是儘速將病患移到涼爽的環境,同時給予稀釋的鹽水飲用,若病患嘔吐無法進食,則可給予靜脈點滴注射,只要缺乏水份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況可以改善,預後通常很好。預防之道則避免在酷熱的環境中過久,同時要補充足量的電解質。

中暑

中暑是與熱有關的疾病中最為嚴重的一種,為中樞體溫調節失常所造成的結果,由於體內的熱無法散出,使得包括中樞神經(腦部)及其他許多器官因過熱而導致機能衰竭。最主要的特徵體溫非常高(可達攝氏四十一度),皮膚乾熱而無汗,病患心跳很快而且血壓過低,中暑若未能及時降低體溫,可能造成各種組織器官受損,嚴重者甚至出現腎衰竭、肝衰竭及心肌之損傷。早期中暑的症狀以中樞神經系統為主,包括頭痛講話不清楚、出現幻覺、神智不清,可能惡化出現類似癲癇發作,甚至到重度昏迷的程度
    
通常中暑較容易出現在熱浪來襲的時候,老年人、嬰幼兒、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病患、酗酒者、長期使用某些精神科藥物(例如鋰鹽等)及利尿劑等病患,在酷熱的環境中較易發生中暑。在熱浪期間從事運動競賽(如長跑等) ,而未適當飲水散熱易發生中暑。
    
發現有人中暑時應立即使用冷水降低體溫,用濕毛巾或用淋水方式均可,將病患移在陰涼處使用電扇冷氣幫助散熱,不要直接將冰塊倒到患者身上,也不要使用 酒或將病患直接浸在冰水中,一般的冷水就可以幫助降低體溫。請記得,發現有人中暑,必須立即送醫,這和前面熱痙攣、熱昏厥不同的。由於中暑可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一定要馬上送醫。預防方法就是熱浪來襲時,設法到有空調的地方去避暑,特別是前面所提的危險族群,一定要避免在酷熱的環境待過久。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06122206226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視更新日期:2009/08/21 16:46

 

九月一日開始安寧療護將納入健保給付。包括老年失智、中風、腎衰竭等末期病患,住院每天給付四千九百三十元,安寧居家療護,包括看護和醫師費用,也會視狀況给付,減輕家屬負擔。

 

老年失智、大腦病變、心臟衰竭、慢性肺病、肺纖維化、慢性肝病肝硬化、腎衰竭末期等病患,若是,在家安寧療護,將有醫師護理給付,若是住院,每天享有四千九百三十元健保付。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821/69/1pjxt.html

 

癌末、失智、中風 安寧療護 9.1納健保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

2009.08.21 02:52 am

 

九月起住院及安寧居家療護納入健保給付,癌症、運動神經元疾病(漸凍人),老年失智、中風等末期病患,經醫師評估及病家同意書後,可選醫院或住家接受安寧療護。

健保局醫務管理處科長李純馥指出,健保局自八十七年七月試辦癌末病人住院安寧療護,之後納入運動神經元疾病患者,因成效不錯,經與相關醫學會、團體討論後,決定把安寧療護納入正式給付項目,並擴及非癌症疾病。

包括老年失智、大腦病變(如中風、巴金森氏症)、心臟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嚴重肺纖維化、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腎衰竭末期等病患,住院每天定額給付四九三元,安寧居家療護則給付醫師、護理訪視費等項目給付。

在生命倒數階段,健保讓病人可以選擇安寧療護,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說:「終於等到這一天了。」北縣雙和醫院副院長賴允亮也肯定這項進步,他強調,任何人都可能因病而死,癌症只占所有病死者四分之一,醫師或家屬都應接受病人臨終的事實,不必做無謂的用藥與治療。

湯麗玉說,國內高達十六萬名失智症患者,這些人從發病到死亡,平均八到十年,如果病程已進展到重度失智,甚至只能躺在床上,毫無理解能力,住院已無意義,也有半數以上家屬皆認定「最後一天」終將到來。

湯麗玉說,社會大眾多半在親人瀕死時不知該怎麼辦,乾脆要求醫師儘量急救,卻不知道如何讓病人安詳、舒適地離開。她建議,多數民眾對於安寧療護仍一知半解,健保局應加強宣導及推廣。

賴允亮指出,目前全台近六十家醫院設置安寧病房,總床數只有五百多床,可能不敷所需;但只要好好運用安寧居家照護,患者就可如願在家庭及親人的陪伴下往生,即使在臨終前住院,也能獲得醫療團隊給予完整的關懷,達到生死兩相安的境界。

2009/08/21 聯合報】@ http://udn.com/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5090648.shtml

 

                                                                                                                                                              

 

現代安寧照顧的鼻祖桑德絲
(Dr Cicely Saunders)

桑德絲英國人生於1918, 1940年接受護士訓練成為護士, 她患背痛, 醫囑不能再做護士, 但她熱愛照顧病人,乃轉修習社工學分。於1947年成為社工, 繼續在醫院服務病人。
1947
年她照顧一位年輕的癌症病人David Tasma, 兩人有很深的交情, 由於當時醫師對癌症病人的疼痛束手無策, 大衛的疼痛激發桑德絲奇想:“ 不知能否為癌症病人的疼痛做什麼? 能否給他們更好的照顧?” 桑德絲希望為癌症病患 造一個較像家而不像醫院的地方;1948年大衛去世,並將幾乎他所有遣產五百英磅留給桑德絲, 大衛說: 「我會是你所建造的家的窗戶」!桑德絲從此特別關注癌症末期的病人, 同時並繼續為她的理想到處演講、募款, 她希望能有更多照顧病人的機會, 欲應徵晚上照顧病人的志工工作, 但有一位醫師建議她:「若妳真的想幫助癌症病人, 妳應該去念醫當醫師,因為是醫師遺棄了癌症病人。」
於是她 33(1951)進入醫學院,40(1958)成為醫師。1958年到1965年她與幾位醫師同事研究出很多新藥,處理癌症病人的疼痛及症狀。 1963年她開始建築工作, 1967年終於美夢成真, 在英國倫敦近郊錫典罕(Sydeaham) 成立聖克裏斯多福安寧院(St. Christopher’s Hospice), 發展成為全世界安寧療護的典範。她取Hospice原意是接待收容病人、旅人之處,引申為照顧癌症末期病人的地方, 她開創了全世界第一家有特殊服務方案, 以醫療團隊合作方式,照顧陪伴癌症末期病人走完生命全程, 並協助輔導家屬渡過哀慟期的聖克裏斯多福安寧院 (St.Christopher’s Hospice),迄今36;Hospice Care 已經是文明社會, 人道醫療的表徵。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5070505186&q=1609031400842&p=%E5%AE%89%E5%AF%A7%E7%99%82%E8%AD%B7+%E5%AE%89%E5%AF%A7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社更新日期:2009/08/21 00:31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821/5/1pib5.html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新生報更新日期:2009/08/21 00:07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莫拉克颱風過 境後,各地水質濁度飆高,超出淨水廠處理範圍。自來水公司統計,全台還有大約31000戶人家無水可用,有民眾甚至抽取地下水、山泉水應急。一項由淨水器 業者所做的「災後水質檢測」發現,目前水中還含有大量泥沙、懸浮微粒、細菌、病毒等,恐危及民眾用水安全。耳鼻喉科醫師黃祥哲指出,水經煮沸雖然比較安 全,但煮沸方式無法徹底消滅鉤端螺旋體病、登革熱等疾病。

黃祥哲醫師解釋,在停水時,水管內為負壓狀態,地下汙水會逆流倒灌,一旦恢復供水,用戶很容易接觸、使用受污染水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也發出警告,水患可能造成傳染病流行,民眾很容易感染到腸胃道傳染病等各式疾病。

黃 祥哲醫師進一步解釋,災後容易引發腸胃道傳染病,桿菌性痢疾、傷寒、霍亂或阿米巴痢疾等疾病都是透過受汙染的水、食物,進而散播、流行。此外,災後還可能 出現鉤端螺旋體病、登革熱,以及皮膚病等,以鉤端螺旋體病來說,當傷口接觸到汙染水源或土壤,就可能受到感染,嚴重者可能引發腎臟病、腦膜炎等疾病。

黃祥哲醫師表示,飲用水經過煮沸,比較能降低腸胃道傳染病機率,不過對鉤端螺旋體病、登革熱等疾病,光只有煮沸,效果非常有限。一般傳統活性炭過濾只能過濾掉45成的病菌、懸浮物,因此除了煮沸、消毒外,水質需要更嚴密的過濾,才能有效減少罹病風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821/128/1pi91.html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OWnews更新日期:2009/08/21 00:13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愛心無國界,以色列提供台灣200套濾水器,可以在30分鐘內,把汙水變成飲用水,濾水器本身就含有氯錠,一組濾水器就能支援一位災民安心喝水350天。另外,澳洲送來的氯錠還可以供應40-50萬人的飲水量。

這款濾水器包含特製濾嘴和消毒錠使用,只要隨便找個瓶子裝水,把消毒錠與濾嘴搭配使用,30分鐘之後,就能抗菌、去化學殘留,把水變清淨,一套設備的生命周期能處理700公升的水,換算人類每天需攝取2000CC水,等於可支援一位災民安心飲用水350天。

另外,澳洲提供的氯錠,平均1顆可消毒4-5用水,目前送來20萬顆,可以消毒近80-100萬公升用水,目前每天可供應40-50萬人飲水。(新聞來源:東森新聞張舜芬)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821/17/1pic1.html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21 Fri 2009 23:29
  • 頭暈

 

頭暈分為「眩暈」和「昏暈」。兩者生病的原因、要找的醫師、要用的藥物都不同。


眼睛,身體的感覺神經,內耳的前庭神經傳入目前身體位置的訊息,再經由小腦,腦幹的中樞神經,快速而精密的調整,並進一步在大腦形成當下的空間位置感。這一套「輸入-處理-調整」的任一環節有問題,便會導致空間位置感不足,也就是頭暈的感覺
內耳前庭是平衡訊息重要的輸入構造,包括感測靜態位置感的小囊及球囊,內含有耳石,以及動態位置感半規管。如果出了問題,常會出現假的位置感,好像在地震或掉下去或旋轉的錯覺。這種暈法會因為頭部的動作如低頭、抬頭、轉頭或床上翻個身而引發一陣厲害的眩暈,進一步引起噁心感,姿態不穩

眩暈的表現算是非常有特徵的頭暈,介紹三種易見的相關疾病:

一、良性陣發型姿勢眩暈症:病名很長但病如其名,病因是原本住在小囊內的耳石滾落到半規管中,會隨著頭部的動作而滾動,刺激產生一陣數秒的眩暈。所幸這耳石會主動分解自動康復,但也可能會再掉出新的耳石而復發

二、梅尼爾氏症:前庭和聽覺的耳蝸是相通的骨質迷路,內含淋巴液。如果淋巴液不流通而引起了積水,便會造成眩暈、耳鳴或聽力減弱

三、前庭神經炎:前庭神經發炎,會有嚴重持續的眩暈感,但不會有聽力的問題,約一至二個星期才會康復。
 
如果你的症狀是整天頭昏腦脹頭重腳輕且無法專心,甚至恍恍惚惚的昏暈,站立著或站太久會覺得更昏,甚至曾經昏倒過,這種頭暈稱之為「昏暈」。發生的原因和治療與眩暈不同

昏厥、起立性昏暈和一部分整天昏暈的病因和血流灌流不足有關。大家聽到腦血流不足會聯想到是否是腦中風的前兆,醫學上的確有「脊基底動脈灌流不足症」的診 斷,指的是腦幹局部血流不足引起頭暈以及合併其他腦幹的神經症狀如口齒不清、手腳偏癱等。而我們所謂的腦灌流不足指的是整體腦循環不足,嚴重時引起昏倒、 軟癱,或產生黑矇,全身無力感、噁心感、流冷汗等「昏厥前症」

「為何會腦血流灌流不足呢?」人類是直立的動物,循環系統須抵抗重力的作 用,將足夠的血液運送到需求龐大的大腦,甚至需要更多的血液用在大腦思考的時候直立的動作約造成500毫升的血液滯留在周邊靜脈,好比在數秒內捐出 500毫升的血量。因此自律神經必須很快地調節血管的張力心跳以維持足夠的腦血流。如果本身的體液不足如食量、飲水太少、長期限鹽、服用利尿劑等,或自律神經功能不足如長期臥床、缺乏運動、糖尿病神經病變等,便會引起「腦灌流不足症候群」

在此介紹三種病態性姿勢性昏暈:

一、起立性心跳加速症:正常人起立心跳會加速10-20下以內,若加速增加了30下或心跳會大於120下便會認定為過

    度的反應。
二、姿勢性低血壓:正常人起立時血壓會因為多方的調節而維持不變,若收縮壓降低20毫米汞柱以上,便認為異常。
三、血管迷走反應:在站立的壓力下,到達一個身體不能忍受的臨界點時,出現一種神經反射主動降低血壓和心跳
造成昏倒

頭 暈是很惱人的情況。急性眩暈讓人天眩地轉的,一下子好像掉入山谷,又好像地震、暈車,把人折騰的厲害;又擔心是否為腦中風警訊,急忙到急診報到。所幸這一類內耳的疾病大部分屬於良性、會自行康復。醫生會開立一些鎮靜止暈止吐的藥物,減輕症狀。至於偶有醫生鼓吹一次療程必須服用三個月的藥物,則沒有根據

一部分長期頭暈患者必須注意腦循環代謝的問題,並不是指腦血管阻塞或腦中風,而是整體腦循環調節不良。譬如長期焦慮緊張腦部消耗能量太多以至供不應求;或者自律神經虛弱以至調配的腦循環量就是不足,腦部只能做基本的工作,需要用腦專心就不夠用了。此外近年來全民抗高血壓已經成為共識,然而很多不是慢性高血壓的狀況,可能因為一、二次血壓高便被說服長期使用高血壓藥物。而且速效強力的高血壓藥物被普遍使用,以上這些狀況都可能造成腦、體循環過度抑制

先了解自己是「急性眩暈」還是「慢性昏暈」,如果是前者只要確立診斷,配合休息止暈藥,然後心平氣和的等康復。如果是後者就比較複雜了,找專家一步步從腦循環、血壓到情緒找到原因矯正,頭暈就不暈了。

                                                                                                                           

應該是身體太虛了,你的身體正在向你抗議:如感到疲勞、耳鳴、頭暈,要不是用腦過度,就是平時胡思亂想無法靜下心來真正休息;

一般人碰到壓力或者挫折時,不知如何舒解或事後處理,而將之直接壓抑或假裝不知道,是最糟糕有可能造成耳鳴的情形,嚴重時就會是頭暈想吐體虛弱。

找出生活中的可能原因;有此一說,祇要知道自己真正的病因,病就可以好了一半?!!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8040101488

 

                                                                                                                           

電磁波常是造成頭暈的元兇,上網了解您是否屬於高危險群,採取防禦措施!

http://www.moxiecorp.com.tw/htmfiles/y_shield_harm02.html

 

                                                                                                                           

頸椎神經受壓迫易造成頭、頸、肩部疾病

人體頸椎神經受壓迫的原因,主要由於枕頭太高,改變頸椎的正常弧度,造成頸椎前突消失,而壓迫神經及椎動脈,造成頸部、肩部、手肘及手部的痠麻疼痛或無力,或引起腦部缺氧、頭暈、頭痛、 失眠及腦神經衰弱等問題。此外,如長期夾電話工作者、低頭工作者、常以沙發把手當枕者、躺在床上看書或看電視者及喜歡跳水者,也易造成前述傷害。

http://www.580.com.tw/news/003.htm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人愛看電視 記憶易流失 

自由更新日期:2009/02/20 04:09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成天坐在電視機前面,可能會導致記憶力惡化!

根據最新研究,每天看電視超過七小時的老人家,記憶力衰退的風險,是看七小時以下的兩倍。同樣是面對電子螢幕,打電腦、玩電玩卻能減緩記憶力下降,專家認為,觀看過程是否動腦,是記憶流失快慢的關鍵。               


動腦與否 重要關鍵

以研究失智症聞名的美國梅約診所團隊,近年在美國國衛院等單位支持下,研究中年時期與晚年的日常活動對記憶力喪失的影響,並將在今年四月的美國神經醫學會年會上發表最新成果。

勤作手工藝 減風險

參與研究的一千三百多名七十到八十九歲的老人家中,有近兩百名有輕微認知障礙,介於正常與失智症之間。研究顯示,晚年每天看電視超過七小時的老人,記憶力衰退風險高一倍;經常打電腦、玩電玩、讀書、手工藝,卻可減少三到五成的記憶力衰退風險

研究人員指出,此結果令人振奮,佐證了發現老化並非一個被動過程,透過積極參與增進認知的活動,仍可保護自身記憶力不在未來衰退。這與近年興起的「預先儲存腦力,以免老來透支」的新觀念,不謀而合。

老化 非被動過程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秘書長、高醫神經內科醫師楊淵韓表示,長期看電視導致記憶力衰退有兩種可能原因:一是人長時間坐在電視機前,卻根本心不在焉,完全沒動腦,使腦部功能逐步退化

另外則要慎選節目類型,現今電視節目普遍充斥暴力內容,看多了會使腦部額葉血流量減少,影響腦部認知、執行等功能

楊淵韓表示,肢體運動、心智遊戲、社會參與都有助延緩記憶退化。電玩則建議選擇非暴力內容者,英國有醫師以互動性強Wii,協助失智症病患復健

另外,根據榮總醫師研究,長時間玩血腥暴力電玩,可能減少腦部額葉血流量,不利腦部策略與執行功能,不過只要每次控制在半小時內,影響就很有限。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請看 →  http://asdzxc87926.pixnet.net/blog/post/24127068

 

                                                                                                                                     

 

尤其,Step 8 ,對「腰椎復健」極為有效哦!

 

 實行心得:

1. 每晚就寢時,先在床墊上「彎腰拜佛姿勢」固定約20秒拉腰椎。

2. Step 8 ,吾人習慣左右各三下。(各人應以自然舒適、「不勉強」為原則)

3. 另加,左右輪流「後抬腿,停數秒」。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活化氣血運行   :  

湧泉穴足三里穴三陰交

  

http://tw.myblog.yahoo.com/jw!zifZ06GHBSj9Nc0rDJvbQg--/article?mid=1210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09/08/03 00:07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中醫常說的七情因素影響身體,與健康有何關聯性?中醫師李芬蓮表示,中醫所講的七情,就是包括怒、喜、思、憂、悲、恐、驚,也就是情緒、心情的因素。一旦七情太過,可能造成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悲傷肺等問題,都與傳統醫學觀點有關。

中醫師李芬蓮表示,中醫所講的七情,一旦七情太過,超過人的能耐度,就可能爆發出問題,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悲傷肺、恐驚傷腎,這些在古書黃帝內經書中,也都曾有詳細的描述。由於現代人的生活壓力超過以前的人,生活腳步加快,競爭力增大。在長期的工作壓力或感情因素、家庭因素的長期困擾下,七情受傷,引發許多心理疾病,如憂鬱症的人越來越多,多是因為不能舒解壓力而造成。年齡層從年輕人到老年人都有。

醫師強調,傳統中醫強調的養生,就是保養生命,活得健康快樂;養生也要針對克服相關心理因素,才能達到身心靈平衡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803/128/1o85b.html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兩種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出汗與否:
中暑無法出汗熱衰竭出汗過多

而處理過程中一定要記得:
中暑要抬高;熱衰竭要抬高

                                                                                                                                                 

 

中暑的原因是由於天氣濕熱而無風,致使人體無法藉著排汗來散熱,因而產生的生理反應。中暑的症狀有:全身發熱(體溫可能上升至40以上)、頭痛、暈眩、虛弱、嘔心、抽筋、皮膚乾燥泛紅不流汗脈搏強而有力、呼吸有雜音等,若發生中暑情形,可能很快就失去意識。

對中暑患者的急救方式為將患者移到陰涼的地方,除去衣物束縛,並保持潮濕,搧風,並以濕毛巾擦拭患者,直到其體溫下降至38℃。若患者意識清醒,可讓他以半坐的姿勢休息,頭部及肩膀加以支撐。若已失去意識,則以復原臥姿躺下,等到體溫下降,用乾衣物覆蓋,並令其充分休息。若體溫再度升高,則重複以上步驟直到降溫為止。

                                                                                                                                               

熱衰竭是因為所處環境悶熱,出汗過多,導致體內水分及鹽分不足,患者臉部蒼白、身體濕冷、脈搏快而若有頭痛、昏眩、噁心現象。

☆熱衰竭之急救:

將患者送至陰涼通風的地方,使患者平躺並抬高雙腳
如果患者清醒,可供應鹽水
如有痙攣現象,可用濕毛巾加壓於痙攣處,但用力要穩定。
嚴重的患者,需送醫治療。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22501602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