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醫療保健 (2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吃對了,才有好情緒:營養學博士教你吃對營養,遠離疲勞、憂鬱、失眠、壓力、暴食、怒氣……

 

 

為何吃錯會影響情緒? 
我們吃的東西怎麼可能影響情緒呢?然而人體就是如此環環相扣。如果進一步了解腦部的結構,腦細胞與腦細胞之間的連結,它們之間如何溝通,就會發現我們吃下去的食物有一部份就是轉化成腦的構造,而營養素也會影響其運作。腦部甚至是營養素消耗量非常驚人的器官,因為它主管全身。如此一想,我們能忽略腦部的營養嗎? 

可惜腦部的營養常被我們忽略,許多人甚至會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亂吃」,企圖用垃圾食物掃除心中的垃圾,結果情緒垃圾愈積多。因為我們吃的不是大腦要的食物,當然得不到大腦善意的回應。其實有時只要調整一下自己的飲食內容,就可以讓壓抑的情緒有所出口 ,讓衝動的個性有所改善,生活與身體自然都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

 

 

三大營養素與腦部的關係 


一、飲食中碳水化合物會影響情緒嗎?
 

提到「碳水化合物」,如米飯、麵食、五榖根莖類等食物,大家就會聯想到「胖」。這是嚴重錯誤的觀念,我們絕對不能把碳水化合物從飲食中拿走,少了這重要物質,大腦可是會「生氣」的。很多人因為減重而不吃澱粉,長期下來精神委靡。 

基本上,大腦只「吃」葡萄糖,而大部份的葡萄糖又是由澱粉轉化而來,若完全不吃澱粉,待大腦的葡萄糖慢慢用盡,身體便會啟動「防衛機轉」,不能讓大腦餓著,於是開始分解肌肉釋放出胺基酸,進一步到肝臟去轉換成葡萄糖讓大腦[YA1]「享用」,所以長期靠不吃澱粉減重的人,減掉的體重多是肌肉而不是脂肪。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大腦喜歡吃葡萄糖,那麼直接給它甜食讓它高興不是更好?雖說大腦喜歡吃葡萄糖,但不喜歡一下子吃太多,大腦喜歡「慢食」,也希望「定量」,因為若大腦一下子吃到太多葡萄糖,「胰島素」這個糾察隊就會過來,把大部分的葡萄糖都拿走,反而讓大腦一下子沒得吃了,此時大腦反而會沮喪、不快樂。 

科學一點地說,大腦不喜歡處在「血糖」波動劇烈的環境下。若要讓大腦功能正常,血糖濃度一定要穩定,此時應避免太過精緻的甜食,一下子就被吸收,造成血糖快速升高。應該吃的是「複雜性」的碳水化合物。所謂「複雜性」,是指身體必須花一些時間慢慢消化後,才會被吸收,如此血糖才會穩定大腦才能慢慢享用,進而讓情緒保持穩定

 

 

二、蛋白質會影響情緒嗎? 
我們所吃的魚類、肉類、豆類、蛋類、奶類都是屬於蛋白質食物。大家都知道蛋白質對我們的生長、發育不可或缺,體內許多荷爾蒙和酵素也都需要蛋白質提供製作材料。但大家或許不知道,我們數千億個腦細胞之間的溝通,靠的是「神經傳導物質」的傳遞,其角色就像郵差,把上一個細胞想傳遞的訊息送到下一個細胞,而這些重要的「信差」多是「胺基酸」所組成的。也就是說,我們飲食中的蛋白質到體內會分解成胺基酸,當中有些胺基酸會進入腦部合成「神經傳導物質」。 

由此可見,如果蛋白質攝取得不夠,或是吃的蛋白質種類不對,都很有可能造成腦細胞間的神經傳導出問題,進而出現一些情緒問題。 

素食者如果長期不注意蛋白質的攝取,情緒也容易出問題,最好穀類與豆類的食物能配合食用,如此飲食中的蛋白質才會完整。同樣的,減重者若不敢吃任何的肉類,只吃熱量較低的蔬菜,長期下來也會影響情緒。

 

三、脂肪會影響情緒嗎? 
飲食中的脂肪來自於我們平常烹飪用的油品,或是存在肉類、魚類、奶類、堅果中的油脂。談到脂肪大家只會想到肥胖或心血管疾病,有的人甚至怕到什麼油都要瀝掉,一滴都不敢吃。但是大家要知道,我們腦細胞的固狀物質有百分之四十至五十是由脂肪構成的。而這些脂肪和囤積在我們體內造成肥胖的脂肪大不相同,因為在腦部的脂肪是具有「功能性」的,大部分是用來組成細胞膜的,細胞膜的脂肪結構是否正確,會大大影響到神經傳導物質釋放接收。 

有些人不敢吃油,導致無法提供大腦細胞足夠的油脂,這是一種飲食問題。另外有人則是特別愛吃垃圾食物,尤其是油炸食物,進到身體裡的都是一些氧化油脂,大腦細胞雖然得到了油脂,卻都是劣質的,這也是另一種嚴重的飲食問題。

 

「維生素」與「礦物質」與腦部的關係 
談完能提供熱量的三大營養素之後,大家應該比較理解這些營養素並不是單純只給熱量而已,它們都肩負讓腦細胞能健康工作的使命。接下來,當然也要來談談「維生素」與「礦物質」。雖然這些營養素不提供熱量,但它們非但在身體的代謝上非常重要,在腦細胞運作上的重要性更絕對超乎想像。維生素及礦物質存在於許多食物中,尤其以蔬菜水果含量最豐,因此,飲食中不可忽略蔬果的重要性。 

之前提過,腦細胞之間的聯繫需要「神經傳導物質」,若沒有這些「信差」,就算我們有再多的腦細胞都沒用。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絕大部分是由胺基酸代謝而來,一路上都需要一些酵素催化,才能讓「胺基酸」變成「神經傳導物質」,飲食中的許多維生素、礦物質便在此過程中扮演輔?的角色,少了它們,就像一台機器(酵素),少了一些螺絲釘(輔?)。如果把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過程想成是一條工廠生產線,當我們把原料(某種胺基酸)送入生產線時,每一站的機器就是酵素,而維生素或礦物質就是機器裡的重要螺絲釘。因此在生產線中某台機器中的某顆螺絲鬆了或沒了,都會影響生產。 

也就是說,若飲食中一直缺乏某種維生素或礦物質,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會受到影響,進而也會影響我們的情緒。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39591

 

 

讓我們快樂的十大推薦食物 
以下這十種食物都是在生活中垂手可得的,輕易就能安排在每天的飲食計畫中,吃對食物心情自然會變好。 

‧麥片 
麥片是我們早餐的好朋友,即方便又營養。一般對麥片的印象就是當中的水溶性纖維可以降膽固醇,但是不知道麥片更有很多幫助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營養素。像所含的豐富維生素B6,能幫助合成快樂荷爾蒙「血清素」、有鬥志的「去甲腎上腺素」,以及讓我們有戀愛感覺的「苯乙胺」等等多種神經傳導物質。吃麥片實在好處多多,從早餐就來碗麥片,帶著一天的好情緒迎向挑戰。 

‧黃豆 
黃豆實在是一種非常神奇的食物,它除了可以磨成豆漿、做成豆腐,我們更鼓勵大家多多利用它來入菜,如黃豆燉飯、黃豆蒸魚等。黃豆不但能提供豐富的植物性蛋白質,它豐富的卵磷脂更是腦細胞膜的重要成分,而且卵磷脂可以代謝成「乙醯膽鹼」,這是讓我們思考清晰、有衝勁的神經傳導物質。此外,黃豆更含的豐富色胺酸、維生素B6、菸鹼素,是合成快樂荷爾蒙「血清素」的絕佳食材。黃豆亦是含麩胺酸(Glutamine)數一數二的食物,可以在體內代謝成γ-氨基丁酸(GABA),幫助心情放鬆不焦躁。 

由此看來,黃豆能讓我們快樂、放鬆,有機會就多喝喝豆漿、吃吃豆腐,或以烘乾的黃豆當零食,都是不錯的選擇。 

‧鮪魚 
鮪魚是人們常吃的魚類,鮪魚罐頭更是常見。它最為人所知的便是富含深海魚油EPA及DHA,而DHA也是我們腦細胞膜合成不可缺少的原料。此外,鮪魚也含合成快樂荷爾蒙「血清素」所需的重要營養素,如色胺酸、維生素B6、菸鹼素等。常常聽說多吃鮪魚會讓腦袋瓜變聰明,其實還會讓情緒變好喔。 

‧小魚乾 
小魚乾實在是一種便宜又營養的食物,拿來燉稀飯、熬湯、煮莧菜,甚至當零食都很好。小魚乾富含的鈣質,是神經系統要傳導,或是神經傳導物質要釋放時不可缺乏的營養素。此外,它豐富的精胺酸、鎂、鈣,都有助於一氧化氮的合成,可以幫助學習力及記憶力。 

此外,小魚乾含有非常豐富的苯丙胺酸,是合成多巴胺的重要原料,多巴胺可以讓人產生戀愛的感覺。雖然我不認為吃小魚乾時會有戀愛的感覺,但是裡面的確富含許多營養素能放鬆心情。 

‧菠菜 
根據研究發現,如果體內的葉酸不足會有憂鬱的現象,其實這和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的合成不足有關,因為上述三種神經傳導物質,對情緒都有正向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要多吃一些葉酸充足的食物。蔬菜中的菠菜是葉酸含量最高的。菠菜內的高草酸含量會抑制鐵的吸收,所以並不是補鐵最好的蔬菜,但卻是補充葉酸的好蔬菜。想讓情緒變好,正向思考,不要忘記在飲食中常吃菠菜。 

‧芭樂 
維生素C是身體合成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不可缺乏的營養素。多巴胺讓我們有自信、快樂的感覺;去甲腎上腺素能產生向上的動力。此外,維生素C可以讓壓力賀爾蒙「皮質醇」的濃度下降,過多的皮質醇會讓人莫名焦慮,同時本身也是腦細胞殺手,所以多補充維生素C真的對情緒有正向的幫助。 

芭樂算是本土水果中維生素C含量最豐富的水果,也是肚子餓或嘴饞時最佳零食。多吃芭樂不但能有好皮膚,也會有好心情、好氣色。 

‧黑芝麻 
我們常推薦素食者喝豆漿時可以加上黑芝麻,主要原因是豆漿的鈣實在遠不如牛奶,加上黑芝麻就可以把鈣質補起來,三分之二湯匙的黑芝麻與半杯牛奶所含的鈣質量是一樣的,而鈣質是放鬆心情不可缺少的營養素。 

黑芝麻也富含很多合成去甲腎上腺素的營養素,如苯丙胺酸、葉酸、菸鹼素、銅等,讓我們有衝勁、神清氣爽。 
黑芝麻無論是當零食、加入飲料、或是入菜都很好,不但能提味,也補充了讓我們情緒正面的好食物。 
‧葵瓜籽 

葵瓜籽是所有堅果中維生素E含最高的。維生素E的抗氧化力可以保護腦細胞。此外,葵瓜籽也含豐富的鎂,能夠幫助代謝壓力荷爾蒙皮質醇,讓我們比較不焦慮。葵瓜籽也含豐富合成快樂賀爾蒙血清素的營養素,如色胺酸、維生素B6、菸鹼素等。 

在早餐麥片或午晚餐的沙拉裡撒上一些葵瓜籽,就像在飲食中撒入快樂的種子。 

‧小麥胚芽 
小麥胚芽算是比較不普遍的食物,不過現在有機食品店也很容易買得到。小麥胚芽的維生素E含量也頗高,這種油溶性抗氧化劑對保護腦部的細胞膜很有幫助。 

小麥胚芽所含的營養素,能幫助色胺酸、退黑激素、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精傳導物質合成。 
胚芽是種子未發芽時,營養集中的精華所在,是讓一顆小小種子能「突破困境」長成樹苗的能量泉源,因此多吃一些小麥胚芽,能讓我們的生命充滿能量。 

‧低脂奶 
研究顯示,體內鈣質濃度較低的人比較容易緊張、焦慮、暴躁,因此補充鈣質不是只是為了預防骨質酥鬆,也為了能有好的情緒。 
最新的飲食指南建議每日可以喝兩杯低脂奶,除非有宗教因素、體質過敏或是環保方面的考量,喝低脂奶來補充鈣質是一個有效率的方法。現代人攝取油脂的機會太多,不需要喝全脂奶。喝牛奶會拉肚子的人,可以考慮喝優酪乳或是吃起司。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show_series.php?item=0010539591&page=2

 

 

 

哪些飲食習慣能讓我們憂鬱/快樂? 

一、心情不好找「甜食」慰藉 
腦部的「血清素低」和「愛吃甜食」兩者間的關係,有點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可說是一種惡性循環:當我們飲食不當整天只吃一些垃圾食物時,便無對的原料合成足夠的血清素,此時,身體會開始感到不快樂,本能想要去吃一些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因為當我們吃這些食物時,血液中有一群「支鏈」的胺基酸會跑到肌肉中,而造成另一群「環狀」構造的胺基酸如「色胺酸」較有機會往腦部跑,就有較大的機會製造出快樂荷爾蒙血清素了。但如果攝取的碳水化合物的種類是精緻甜食,例如蛋糕、麵包、糖果、巧克力糖等,這種「效果」不會持續太久,因為血糖急升驟降,一切來得快去得快。 

另外,如果太依賴這種精緻甜食,自然的我們飲食中不會取得足夠色胺酸、維生素B6、葉酸、維生素B12等營養素,而無法讓血清素的製造維持在正常範圍,憂鬱心情一樣揮之不去。而且長遠來看,所連帶引起的體重焦慮,恐怕也會間接導致不快樂。 

吃對「全榖」不憂鬱 
現在我們知道了,要增加血清素,碳水化合物能幫助不少,但種類選擇很重要,我們要選能讓血糖慢慢增加,血清素得以緩緩合成的。相對於沒有營養價值的精緻甜食,最好的碳水化合物種類就是「全榖類」。 

「全榖類」絕對是碳水化合物中的優等生,它們就是最接近食物原態的穀類,沒有經過太多加工,還保留了足夠的色胺酸、維生素B6、葉酸等。以稻榖而言,最接近食物原態的就是糙米,而精白米幾乎只剩碳水化合物了,纖維素、維生素、礦物質全部被「剝光光」。因此,不妨試著把我們的主食,從精白米改成糙米或五榖米,把白麵包改成全榖麵包,早餐如果原先吃的是白米煮的稀飯,改成麥片粥。這樣不只可以增加食物中的纖維素,同時還能穩定血糖,而且這些全榖類本身就含有幫助血清素合成的營養素。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show_series.php?item=0010539591&page=3

 

 

二、完全「素食」的飲食 
除非基於宗教信仰或是環保的堅持,否則以營養的角度看,全素不見得就是最健康的,尤其是血清素的合成方面,全素飲食確是比較沒有效率的。因為合成血清素的原料——色胺酸的確是存在於動物性食物較多,吃全素的人,必須要非常注意全榖類、豆類、堅果類間的相互搭配,才能免於色胺酸不足的危險,所以吃素的人不要只吃精白米及加工豆製品。再次強調,愈加工食品,營養成分愈少,多吃食物的「原態」才容易達到營養均衡。 

有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體內維生素D的濃度有比一般正常人低的情形。而吃全素的人就有維生素D缺乏的隱憂,因為植物性飲食原本就有缺乏維生素D來源的危機,如果本身是虔誠的信眾,長時間在室內打坐、念經,更會缺乏讓身體自行合成維生素D的機會。所以建議全素者平日一定要找時間出去曬曬太陽。 

吃對「肉類」不憂鬱 
在此絕對不是要教大家大口吃肉,而是要「選對肉類」吃。各位都知道多吃「紅肉」對心血管健康有負面的影響,它除了含有較多的飽和脂肪酸、膽固醇,亦含有較多n-6脂肪酸,會在體內產生較多的發炎物質,而這些慢性的發炎反應是許多慢性病的禍原。因此,我們提倡每餐少吃一些紅肉,多吃一些深海魚肉,因為這些優質的肉類除了含有製造血清素的原料色胺酸之外,亦含有較多的n-3脂肪酸(如EPA、DHA),這些脂肪酸都是合成腦部細胞膜的重要物質,若腦細胞缺少這些n-3脂肪酸,神經傳導物質也無法順利運作,接著就會有一些情緒問題出現了。也有研究發現,如果母親在懷孕時能多吃一些深海魚肉,孩子長大後得到憂鬱症的機會將大大減少。 

增加維生素D不憂鬱 
不管我們是不是全素者,都不能讓自己體內的維生素D太低,不但對骨骼系統不好,也容易有憂鬱症上身。不是吃素的人,平常可以吃一些肝臟、蛋黃、深海魚肉、營養強化的牛奶或奶油,來補充維生素D。 

若是吃素的人,則建議每天一定要記得出去曬曬太陽至少十五分鐘,而曬太陽時不要因為愛美而擦滿過厚的防曬乳,最好的方式是選擇陽光和煦適中的時段,一來不怕皮膚受傷,也能合成維生素D。憂鬱的人千萬不要再躲開陽光了。 

三、減肥時胡亂吃 
有許多人用很激烈的手段減肥,完全不吃澱粉,或完全不吃肉類,或滴油不沾。這些不正確的減重飲食,很容易造成減不下去或者不停的復胖,卻又留下憂鬱的情緒。不吃任何澱粉是大家慣用的減重方式,也是大錯特錯的一種,不但容易造成體內的肌肉流失,造成身體的新陳代謝率下降,種下復胖的禍根。而且在不吃任何澱粉的情況下,很難提高腦部血清素的水平,自然憂鬱纏身。完全不吃肉類的減重方式,則容易造成色胺酸不足,影響血清素合成。滴油不沾則容易造成腦部細胞膜的功能無法活躍運作,不只憂鬱,各類的情緒問題也可能慢慢出現。 

吃對減重飲食不憂鬱 
減重時不該將任何種類的食物從飲食中剔除。減重時還是要注意「均衡」,只要聰明挑食物,不容易胖也不容易憂。例如,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從「全榖物」而來,而非精緻甜食;蛋白質食物,應該來自魚肉、未加工的豆類、低脂奶、蛋類,而非加工過的香腸、火腿等;油脂類不需要特別去找來補充,但我們鼓勵大家吃一些堅果,除了補充好的脂肪以外,也是礦物質非常好的來源,裡面含許多合成「快樂的神經傳導物質」不可缺乏的重要元素。蔬菜更是減重的好夥伴,除了熱量低,更富含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是啟動合成快樂神經傳導物質的要角。減重一定要吃對,才能瘦得健康,瘦得快樂。 

小 知 識 
血清素Serotonin
 
濃度適量:幫助情緒放鬆、心情好、好入睡 
濃度太低:沮喪、憂鬱、焦慮、睡不著、易怒、頭痛、強迫症 
濃度太高整天昏睡 

● 什麼是血清素? 
談到與情緒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我想大家最熟習的應算是『血清素』了,它是一種『單胺類』的神經傳導物質,不是只有侷限在腦部的神經工作,在我們身體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發揮作用:例如作用於腸道,可以調整腸道蠕動的速度;如果是作用於血管系統,就可以調整血管的收縮及血小板的凝集。想當然耳,它一定是作用在腦部的中樞神經,當血清素在腦部工作時,可是會影響情緒的喔! 

●血清素對情緒的影響? 
基本上,『血清素』都被認為是主要調整情緒的重要物質,雖然它的構造完全不像荷爾蒙,但它卻有『快樂荷爾蒙』的稱號。它和心情好壞、睡眠、食慾、學習、記憶,甚至疼痛的感覺息息相關;如果身體中血清素的濃度太低,我們可能會覺得心情沮喪、焦慮、失眠、偏頭痛、或是對疼痛的敏感度增加,大家一定想不到,以上這些不當的情緒反應,非常有可能因為飲食不當而引起,而不是你天生就是註定要這種負面的個性。 

●與血清素合成有關的營養素 
血清素在身體的多寡,和你吃得對不對,絕對有密切的關係!因為血清素是由一種叫做『色胺酸』的胺基酸(tryptophan) 作為『原料』代謝而來的,而偏偏我們人體不會合成這種胺基酸,『必須』要從飲食中獲得,所以,我們稱『色胺酸』為『必須胺基酸』。色胺酸這種胺基酸存在於食物的蛋白質中,因此若我們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色胺酸』的食物,身體就有比較多製造血清素的本錢囉!但是光有這種『原料』是不夠的,其中必須有其它的營養素擔任『催化劑』的角色,像如果要從『色胺酸』變成『血清素』,其實還必須要有維生素B6的幫忙,如果維生素B6缺乏,體內的『色胺酸』還是沒有辦法合成足量的『血清素』,此時,人還是一樣會不快樂、會沮喪,因此,除了飲食中要有足量的色胺酸之外,飲食中還要有足量的維生素B6、葉酸、維生素B12等營養素,才能順利的合成『快樂的荷爾蒙』--血清素!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show_series.php?item=0010539591&page=4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律神經系統分為: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

他們共同控制呼吸、心跳、胃腸、泌尿生殖、排汗、體溫....等功能,

 

 

雖然由「自律神經」字面上的意義,可知道它可自行管理,而不必經由負責智能統籌的大腦下達指示,

 

但它也接受大腦中的額葉、邊緣組織,以及下視丘等部位的協調

 

因此,人們的意識狀態和情緒,均會影響自律神經之運作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10082508703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你的情緒體質,決定你生什麼病:病痛,其實是身體對情緒的記憶和反撲

你的情緒體質,決定你生什麼病:病痛,其實是身體對情緒的記憶和反撲Your Emotional Type: Key to the Therapies That Will Work for You

 

慢性病,原來病因就藏在情緒裡?
調養你的情緒體質,你也可以不生病!

 

情緒是最難讓人掌握的病因,只要了解自己的情緒體質,明白造成這些症狀的原因和過程,自然能遠離病痛。

 

 

 

本書提供「防護牆」的全新概念,讓我們能利用簡單的問卷方式,明白身體是如何處理外來的刺激,藉此得知自己防護牆是厚或薄,進而測試出自己的情緒體質,了解自身健康狀態與容易罹患的慢性病,並找出最適合的輔助與另類療法。

  例如,防護牆的厚薄不同,就代表一個人對於外來刺激的敏感度不盡相同,罹患的疾病也各有差異。

 

如果你有莫名難癒的慢性病,跑遍各大醫院都無法根治,這時,你不妨自我檢查,是否長期活在連自己也未察覺的負面情緒下。

根據自己的個性與人格特質,判斷自己容易發生哪些健康問題,進而調養情緒體質,

事實上,疾病絕不是單一事件,只要懂得調養情緒體質,你也可以不生病。

 

情緒具有能量

 

 

慢性疾病與情緒息息相關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57126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緒排毒治百病

 

 

自然醫學並不針對特定的疾病做治療,而是藉由「情緒平衡」「排除毒素」,以及「提升免疫系統」這黃金鐵三角,來讓人體自我療癒。其實,人體的自癒力本身就能治百病,

 

真正的健康是必須「身、心、靈」三者一體,健康並不局限在身體狀態,也沒有吃對或吃錯那麼單純。情緒錯了,才會吃錯東西;情緒錯了,身體會藉由疾病來警告我們,這是來自身體的請求。因此,疾病是一種大愛。然而主流醫學,甚至很多自然療法的觀點,卻只著眼在趕緊把症狀消除,這其實是本末倒置,而且會因為沒有從根源解決,

 

 

當然,我也不是一開始就了解身心靈之間的關係。還記得我在當實習醫師的時候,有一位指導醫師總是叫我藥草的劑量不要開那麼高,要溫柔一點。他治療病人時總是非常的溫和、細心,也經常提到情緒與身體的關連,但當時所有實習醫生包括我在內,其實都非常不以為然。

 

很多人不曾了解自己的情緒,也不知道這些生活中的種種壓力,在潛意識裡埋下了哪些種子。

 

 

自然醫學認為的疾病成因,不外乎下列七個方向:

1  生活習慣不正常
2  飲食習慣不正確
3  情緒精神的壓力
4  環境毒素的累積
5  先天體質的差異
6  外來因素的入侵
7  負面能量的影響

在上述七個項目裡面,我特別注重情緒精神的壓力,因為這可說是所有疾病的根源。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63538

 

 

細胞變異會受到情緒影響

國際知名的腦神經與藥劑學專家坎德絲.帕特博士(Candace Pert)透過實驗證明了我們的情緒不只和腦有關,傳導情緒反應的關鍵是神經胜(neuropeptide),而體內每一個細胞都有著情緒的接收器,會蒐集環繞的指令,細胞分裂、再生、成長、耗損或保留能量、修復及對抗感染等。

 

 

細胞與細胞之間的訊息溝通,是仰賴賀爾蒙神經傳導者(neurotransmitters)與胜,這些通稱為「ligands」。而它們的角色,就是身心對話的基礎結構,在人體內負責九八%身心之間資料的傳遞。帕特博士把胜和接收器歸類為「情緒的分子」,她指出情緒」是有形的肉體與無形的心智之間的連繫,而每一個細胞上的接收器則是情緒發生的地點。

在身體裡面,接收器根據我們生命中的經驗調整生理反應,情緒影響著分子,而分子影響到我們的感受。帕特博士特別強調,胜和接受器本身並不會產生情緒;分子本身就是情緒,而我們所處的感覺則是「當胜跟接收器結合時,所產生的能量震動」。

因此,隱藏在「感覺」底下的,就是情緒潛意識層進行資料交換,換句話說,你的身體就是你的潛意識,因此當人能夠改變潛意識,自然就能影響身體。這也是為什麼露易絲.賀的著作,會以正面思考的句子作為讓身體恢復健康的處方。而暢銷名作《秘密》也提到一位得乳癌的女士,藉由每天重複念誦「感謝我已經好了。」(Thank you for my healing.)直到腫瘤消失為止。

人接受的字眼跟思考,會加強大腦裡面的神經鏈,進而改變身心靈的整體運作。西醫說:「健康或疾病,都是你吃出來的。」而自然醫學的看法則是:「健康與疾病,都是你吸收消化造成的。」從身心靈的全人觀來看,我們其實可以更進一步的說:「你健康與否,都是你想出來的。」換言之,你的信念創造了你的實像。

  

基因並不能決定你的疾病


有的人認為「基因」主導一切,某些人天生基因好,某些人則比較差。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適者生存。」我們每一個人能夠存活,都是源自於我們自身基因的慈悲,而主流醫學的醫療系統,以及大多數人的信念,也都是架構在進化論上。

難道,我們只能心存畏懼的活在基因的淫威底下?其實不然。
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的細胞生物學家暨教授──布魯斯.立普頓博士,在他的著作《信念的力量:新生物學給我們的啟示》指出,基因會隨著我們的思考意念而改變,恐懼本身會直接影響基因,接著負面的影響我們的健康,甚至跟隨你的恐懼,自導自演出一場悲劇。

當我們把責任歸咎於基因時,就讓自己處於一個機率受害者的角色。
雖然我們必須承認,很多先天疾病的確是由基因的缺損所造成,但是這在總人口的比例畢竟是少數的。立普頓博士指出,先天基因的缺陷約占總人口的二%,因此大部分的人是基因健全的,不應生成日後那麼多的疾病。

而目前西方國家的死亡主因,例如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都已經被證實不再是由基因本身所造成,而是先天的基因及後天環境交互影響之下的產物。立普頓博士也指出,科學家總是把很多基因跟各種疾病的特徵連結在一起,卻沒有發現單一基因會導致一個特徵或疾病。

數千萬年來,我們都在基因池裡交換著基因。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著種種疾病的基因,關鍵差異只是在於這些疾病的開關,到底是怎樣被開啟的?基因並不能全然決定你是否會得某種病,你生病的開關其實分別在生活習慣、飲食習慣、情緒壓力、毒素累積、外來細菌或病毒、外傷、負面能量等因素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show_series.php?item=0010463538&page=2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纖維素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E%BF%E7%A7%98  

 

優酪乳

http://big5.china.com.cn/info/dress/2011-07/12/content_22969059.htm  

 

穴道按摩

1. 揉按食指與中指之間的【第二二間穴】,該穴利於通便。

2. 揉壓食指的【大腸穴】和手腕的神門穴,

http://www.ch.com.tw/indexhome.aspx?mf=0&chapter=ABC910401

 

 

 

 

大便不見得一定都是臭的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E%BF%E7%A7%98 

 

腸道有益菌少則大便臭

一般來說,健康人的大便不會特別臭, 

http://mypaper.pchome.com.tw/ufix/post/1320428411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明疾病的人:現代醫療產業如何賣掉我們的健康?(新版)

 

 

內容簡介

 

 

其實你很健康,你只是不知道而已。──尤格.布雷希

當疾病變成了工業產品之後,把任何人診斷成有病是多麼簡單的事!德國最好的醫藥記者尤格.布雷希揭露了五種販賣疾病的方法:

一、把生命正常過程當作醫療問題;
二、把個人問題和社交問題當作醫療問題;
三、把致病風險當成疾病;
四、把罕見症狀當作四處蔓延的流行病;
五、把輕微症狀當成重病前兆。

布雷希試圖在書中證明許多疾病根本不是疾病,而只是為了促銷藥品。現今的醫藥工業重新界定了人類的健康,許多人類正常的發展階段,如生、老、性和死亡,都被視為疾病。全球運作的大型企業集團(藥廠)促成「發明」疾病及其治療方法,藉以在市場上行銷他們的醫藥產品,而在許多聳人聽聞的疾病報導中,都有這些企業在贊助。今天,我們已難分辨真正的醫學和巧妙的醫藥行銷之間有何差別。疾病於是成了工業產品。廠商和利益團體把正常的生命過程扭化成醫學問題,他們把生命「醫藥化」了。

這個生命醫藥化到底進展到什麼程度,到底對我們的社會、對我們的醫療體系、對我們個人產生何等重大的影響?這一切到現在還很少有人談起,更沒引發任何爭議。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改變這種情況。書裡將會講到,拍賣健康的規則有哪些,而我們如何才能自保不讓健康被賣掉。

布雷希並不是反對製藥產業,也不是反對現代醫學。他說:「我會去打流感預防針,也會去做防癌篩檢。問題是醫學已發展到讓人難以知道自己健不健康的地步。正是這一點促成本書的誕生。我動手寫這本書,是因為我還想健健康康地活著。」

 

 

 

作者介紹

 

 

尤格.布雷希
  在德國和英國攻讀生物學和生物化學。一九九四年擔任《明星》週刊醫學及科學編輯,後來轉到《時代》週報。自一九九九年起,擔任《明鏡》雜誌編輯,目前擔任駐波士頓記者。所寫的《發明疾病的人》一書登上暢銷書排行榜一年多,並被譯成十二國語言;二○○五年出版第二本書《無效的醫療》,探討各種療法的可疑之處,也相當暢銷。

 

 

 

 

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4100096670&lid=common-index-new-chinese&actid=maintop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樣生活,就能跟癌細胞斷捨離: 國際免疫學權威的不罹癌處方箋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81270

 

 

健康的人體可以有效地交替使用醣解系統粒線體系統兩大能量製造系統

如果偏重使用醣解系統,會造成身體缺氧,乳酸大量堆積,而感到身心疲憊不已。

這時候唯有充分休息,將身體切換到粒線體系統,方能夠重新取得平衡。

 

而當煩惱得不到解決時,身體會累積壓力,陷入低氧、低體溫狀態。

煩惱是生命中的必然,大多數人在遇到無解的難題時,會懂得轉換心情,讓自己從醣解系統的狀態下解放出來。

可是認真執著的人往往不願意放手,不停鑽牛角尖的結果,就是讓身體長期曝露在低氧、低體溫的狀態下。

長時間勞動、睡眠不足、憂心不已,對身體而言都是負擔,絕對會傷害到自己。

面對這樣的傷害,身體被迫採取適應之道,力圖活下去。

身體適應偏差生活的延命之道,就是讓細胞癌化,動用醣解系統的作用來度過眼前的難關。

這也就意味著身體是藉著癌化來取得生理作用的平衡。

理解這一身體平衡的真道理,我們才會看到癌細胞並非無限制增殖的事實。

 

當身體的內部環境重整為粒線體系統佔優勢,癌腫瘤萎縮就是很有可能的事。

從癌末中倖存下來的人不在少數,他們的親身經歷足以證實這一點。

現在,讀者們應該可以明白癌症並不可怕,一個真正理解其中道理的人,就會看透疾病與生活的因果關係,認知到癌症是與生活緊密連結的疾病。


一聽聞癌症,絕大多數人或許都會深感恐懼,而這種恐懼根本就是沒有根據的莫名情緒。深信不疑的恐懼情緒,只會反而助長癌腫瘤的發展。


以癌症檢驗為例,每一次接受檢查,都要面臨結果未卜的惶惶不安,讓自己在或憂或喜的情緒震盪下難以自拔。

醫療人員或許不是有心,但是鼓吹健診確實對患者造成極大的壓力,未嘗不是在製造有利於癌病變的條件。

一般的健康檢查也是如此。如果檢查只會引發無濟於事的恐懼情緒,那還不如斷絕這無謂的情緒,不要再勉強自己堅持檢查下去。

 

我個人自從確立了自律神經免疫理論,釐清人體罹病的機轉以後,就幾乎不再接受任何以檢查為名義的身體檢驗。

從事這類檢驗不但花費時間,更造成日常生活上的諸多罣礙

大家切莫以為接受檢查就可以安心無虞,重要的是時時檢視自己的生活方式,養成在日常中實踐均衡之道的好習慣

壓力本身並不全是壞事,人體也不是機器,不可能長時間勞動不休息,我們不能用非善即惡的二元觀念論斷所有事物的好壞。

對生命而言,保持不偏廢任一邊的「中庸之道」,才是最自然的狀態。

 

所以在平日生活中,當我們意識到自己逐漸偏向癌化的不健康狀態時,就要及時自我平衡,回復到心平氣和、身心自在的狀態。

無法體會這一平衡真義的人,不妨細細咀嚼本書的內容,從中找到有助於平衡的各種啟示。

我在本書所闡述的,完全都是從自己的生命活動中領悟的道理,也是科學的事實。

讀者們如果放下過去先入為主的成見,用彈性的思維去領會,並且運用在自己的生活方式,自然就能逐漸掌握到其中的訣竅。

 

https://www.facebook.com/livingnaturecultural?filter=1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big5.wiki8.com/rentixueweitu_48245/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合谷】 ─  咽炎、扁桃體炎、.........

 

點擊查看原圖

http://big5.wiki8.com/hegu_14706/

 

 

 

 列缺】─  止咳、........

http://big5.wiki8.com/lieque_12353/

 

 

 

天突】─ 消痰止咳、咽喉腫痛、扁桃體炎......

http://big5.wiki8.com/tiantu_7479/

 

 

 

尺澤】  ─  咽喉腫痛、........

http://big5.wiki8.com/chize_17714/

 

 

 

太淵 】─  止咳化痰、...

http://big5.wiki8.com/taiyuan_7723/

 

 

魚際】 ─  利咽、扁桃體炎、...

點擊查看原圖

  

http://big5.wiki8.com/yuji_3083/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關

http://big5.wiki8.com/neiguan_11451/

 

神門

http://big5.wiki8.com/shenmen_9004/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手三里 】 ─  肩臂痛、感冒...

http://big5.wiki8.com/shousanli_8337/    

 

 曲池】 ─  肩周炎〈五十肩〉、...

http://big5.wiki8.com/quchi_10179/

http://big5.wiki8.com/jianzhouyan_48270/

 

 

http://www.rentixuewei.com/html/zhongyiliaofa/xuewei/2012/0301/8918.html

 

http://a8034a8034.pixnet.net/blog/post/19437468-%E6%89%8B%E4%B8%89%E9%87%8C%EF%BC%9A%E8%A7%A3%E9%99%A4%E8%82%98%E8%87%82%E7%97%9B%E3%80%81%E8%82%A9%E8%83%8C%E7%97%9B%E3%80%81%E8%90%BD%E6%9E%95%E6%9C%89%E6%95%88%E7%A9%B4%E4%BD%8D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足三里 & 陽陵泉】─ 小腿抽筋

 http://mag.udn.com/mag/life/printpage.jsp?f_ART_ID=205896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7012303011

 

 

http://www.google.com.tw/search?hl=zh-TW&site=imghp&tbm=isch&source=hp&biw=1440&bih=775&q=%E8%B6%B3%E4%B8%89%E9%87%8C+%E9%99%BD%E9%99%B5%E6%B3%89&oq=%E8%B6%B3%E4%B8%89%E9%87%8C+%E9%99%BD%E9%99%B5%E6%B3%89&gs_l=img.3..0i24.2998.15015.0.16498.9.8.0.1.0.0.142.422.7j1.8.0...0.0...1ac.1j4.7.img.pcLhTpyA4wU#imgrc=3OcEtl1gy4tPuM%3A%3BjKwgo4RJfJFV1M%3Bhttp%253A%252F%252Fwww.libertytimes.com.tw%252F2012%252Fnew%252Foct%252F28%252Fimages%252F164.jpg%3Bhttp%253A%252F%252Fwww.libertytimes.com.tw%252F2012%252Fnew%252Foct%252F28%252Ftoday-health4.htm%3B250%3B333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廣新聞網 – 2013年3月6日 上午9:30

 

根據多方研究顯示,運動是一帖免費的神奇良藥,除了戒煙之外,沒有任何行為能夠像運動一樣,給人體健康帶來那麼多的好處。

最新一期出刊的「讀者」雜誌,刊出一篇安迪寇藍所寫的文章。作者指出,隨著農業跟工業勞動的減少、汽車的使用、以及電視跟電腦的出現把人們困在災難性的靜止不動。在1935年,全球人口20億人,有1千5百萬糖尿病患,到2010年人口增加了三倍,糖尿病患者卻增加了近15倍,不運動是關鍵因素

多個研究發現,運動比任何單一療法更能預防早亡。這種神奇藥物,身體裡面也許沒有一個器官不受它的影響。

好幾個研究單位正在進行「運動即藥物」的研究,美國一項研究指出,每週做150分鐘快走、舞蹈等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就可減少40%心臟病導致的死亡,效果跟服用斯他汀類藥物大致相同。台灣的一項研究也顯示,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清除血管壁上的脂肪沈積,預防心臟病跟中風。

「運動即藥物」研究更驚人的發現,每週中等強度運動,可以使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機率降低58%,效果是服用二甲雙弧藥物的兩倍。此外,同樣的運動能使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風險降低一半,也讓罹患腸癌的風險降低六成。

美國德州大學醫學研究發現,運動有助於預防痴呆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伊利諾大學研究團隊也研究證實,運動可使大腦中攸關記憶的海馬體增大提高記憶力,彌補掉因老化引起的疾病。即使青春期孩子也同樣適用,透過運動能擁有更大的海馬體。

南卡羅萊納大學運動研究員布萊爾說,體重超重的人,即使不減肥也能從運動中獲益。強壯而運動的胖子早亡的風險,只有強壯而不運動的瘦子的一半。

布萊爾還說,美國人平均每天看八小時電視,如果懶得去做運動,光是利用廣告時間繞著沙發散步,若能堅持下去,也能達到運動的效果。

 

http://tw.news.yahoo.com/%E9%81%8B%E5%8B%95%E6%98%AF%E7%A5%9E%E5%A5%87%E8%89%AF%E8%97%A5-%E5%8F%AF%E4%BB%A5%E6%80%AF%E9%99%A4%E7%99%BE%E7%97%85-013000231.html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喝水,並不是等到有口渴感覺時再喝,因為當口渴信號發出時,身體已經呈現缺水狀況了,這時候才喝水未免稍嫌太遲;

而一天的喝水量也不是集中在幾次猛灌下肚,而是要平均飲用,才能提供身體穩定的血液濃度

 

平時最好養成隨時帶水出門的習慣,隨時可以依身體需要而補充水分。

 

以「少量多次」的方式補充水分,避免瞬間喝大量的水,而是幾口幾口地喝,

喝入喉之前先在口中含漱一下,再緩緩喝下,這可以保持口腔的溼潤,防止細菌附著在口腔黏膜上 ..........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21504297

 

 

 

小心!猛喝水引起「水中毒」? 應少量、多次、慢飲

 

NOWnews.com 今日新聞網

2012年7月12日 15:24

 

大口豪飲雖然一時痛快,卻使排尿和出汗量增加,導致更多的電解質流失,還增加了心血管、腎臟的負擔,容易使人出現心慌、乏力、尿頻等症狀,造成『水中毒』。

科學的喝水方法應該是少量、多次、慢飲

一般來說,如果出汗量不大,補充常見的飲料,如礦泉水、白開水、茶水、碳酸飲料、果汁、綠豆湯、牛奶、運動飲料等均可。

如果出汗量大,則最好補充含有一定量電解質的運動飲料、鹽水、菜湯等。

出汗量大時不要單獨狂飲白開水,以免引起低鈉血症。

補液量的原則是:失多少,補多少;多失多補,少失少補,不失可以不補。

 

http://www.nownews.com/2012/07/12/11800-2833725.htm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 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聯合新聞網 – 2012年10月17日 下午3:11

 

蘋果和三星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大戰打得天昏地暗,至今尚未分出高下,卻已先讓部分消費者傷了眼力。

 

眼科醫師發現,越來越多整天黏著手機、iPad的青壯年人,視力明顯下降,30多歲就提早出現老花眼

振興醫院眼科主治醫師許粹剛表示,一般人通常40幾歲才慢慢出現老花眼,但近來有年輕化趨勢,他最近接連收治幾例才37歲、38歲就視力模糊的個案。這些青壯年人一進診間,就一再抱怨眼睛痠澀不舒服,看東西也越來越不清楚。

進一步問診,他們透露基於工作需要,幾乎整天智慧型手機、iPad和平板電腦不離身,就算回到家也常要開電腦繼續工作。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近距離接觸亮度高的螢幕,眼睛當然吃不消。

許粹剛解釋,人過中年,眼睛的水晶體開始出現纖維化,彈性也跟著減弱,調整屈光度的功能下滑,加上調節水晶體的睫狀肌退化,收縮力變差,無法適度調節看近及看遠的視力,老花眼就慢慢出現。智慧型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當道,更讓老花眼族群年輕化。

面對這些青壯年病患,做完各種視力檢查後,許粹剛通常會視個別狀況決定後續治療。如果老花眼還算輕微,可透過眼鏡將視力矯正到0.5以上,就建議配戴老花眼鏡,平常讓眼睛適度休息即可。如果老花嚴重且合併白內障或明顯散光,就建議接受多焦點非球面黃色人工水晶體植入手術。

 

工作再忙 也須適度讓眼休息

 

許粹剛表示,多焦點鏡片提供良好的遠中近距離視覺效果,非球面設計可提高視力品質,至於黃色鏡片材質,則可阻擋陽光中較具殺傷力的藍光,減少視網膜黃斑部病變機率,增加保護效果。

 

他提醒,視力保健應從個人做起,工作再忙也要避免長時間近距離使用智慧型手機、iPad和電腦,讓眼睛多休息,老花眼、散光及白內障等毛病就不會那麼早報到。

 

 

http://tw.news.yahoo.com/%E6%95%B4%E5%A4%A9%E6%BB%91%E6%89%8B%E6%A9%9F-%E8%80%81%E8%8A%B1%E5%B9%B4%E8%BC%95%E5%8C%96-071100191.html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0%的病自己會好:哪些病其實不必吃藥?如何用小習慣啟動自癒力?

作者:岡本裕



編輯手札


依健保局統計,民眾就醫近七成以看感冒居多,而對於感冒該不該吃藥,也引發了些許爭議。「感冒」大多數為病毒感染所致,目前西醫對於病毒仍無特效藥可治,

在歐美,醫師不會隨便開感冒藥,只會叫你多喝水、多休息,而在台灣,醫師則習慣性開藥讓患者減輕病症。那究竟該不該吃藥呢?

感冒即使不吃藥,3?5天身體也會自行康復,服用感冒藥雖能減輕不舒服的症狀,卻也破壞身體的自然防禦系統模式,當身體抵抗力越來越差,被感冒感染的次數就越來越多,如此惡性循環的結果,只會讓身體免疫力低弱,容易感染疾病。


 

內容簡介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膽固醇過高、肥胖、痛風、便祕、胃潰瘍、頭痛、腰痛、過敏、失眠、自律神經失調……這些佔門診百分之九十的病,實際上不必吃藥就會好,你能想像嗎?

岡本裕是日本腦外科醫生,同時專長惡性腫瘤的臨床治療與研究。他最出名的就是「盡可能不開藥」,但他治療與給過建議的慢性病及癌症病患,復發率卻很低,這是怎麼辦到的?

 

◎ 腰痛別穿緊身搭,更別馬上貼痠痛貼布。
◎ 過敏、溼疹,不用擦藥膏,多攝取發酵食品就可以治好。

◎ 晚餐不要太晚吃,就能改善失眠。

..............................................

◎ 坐姿不前傾,就能改善很多疼痛症狀。

◎ 按摩手指,就能維持自律神經的平衡。
◎ 按摩小腿部,可以改善全身血液循環。

◎ 按壓百會穴,刺激分泌內啡□,提高自癒力。
◎ 洗澡冷熱水交替,能遠離感冒。

◎ 睡覺不只是休息,睡足七小時才能徹底修復人體自癒力。

◎ 聰明病患會設法讓醫生講出「因為你是私下問,我才會老實說」的醫療建議。


 

第一類疾病:看不看醫師都會自動痊癒(佔日本日常診療業務的7至9成)。
  第二類疾病:看了醫師才會痊癒,不看醫師就無法痊癒。
  第三類疾病:看不看醫師都不會痊癒。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70123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未命名.JPG

 

圖片引用自:http://www.hearton.com.tw/ear.htm

 

 

中耳炎有80%根本不用治療,一週內自己會好(但是很痛,不建議這樣硬撐)。

所以過去在阿公阿嬤沒有抗生素的年代,也很少人聽力損失,因為大部分都自己好了。


若是使用抗生素,在台灣因為高抗藥性細菌很多,第一線就應該使用高劑量的Amoxicillin,所以任何低劑量的藥物,即便使用低劑量的二線,三線藥,通通是不對的,也常常失敗。

這裡有個弔詭的地方:就是很多醫生覺得這個準則很爛,因為他們用低劑量的抗生素也"常常"有效。

那麼很明顯的,就是這些病人"常常"自己好了,根本就不用抗生素;

當然也可能這位醫師"常常"把不是中耳炎的當作中耳炎治療,所以治療結果很好。


若是每個醫生診斷中耳炎都用抗生素,將會有非常多的孩子得到不必要的治療(與增加細菌抗藥性)。


若是您的醫師沒有經過抗生素治療就要為您的孩子做鼓膜切開術,那是錯的。研究顯示,鼓膜切開術並不比抗生素治療效果好。鼓膜切開術與中耳導水管都是在治療失敗之後使用的。

另外,腺樣體和扁桃腺摘除術只對慢性中耳積水有幫助,對於反覆的中耳炎並沒有幫忙,反而傷害。

要知道,腺樣體和扁桃腺都是我們身體重要的守衛,切掉他們,等於讓您孩子少了兩個衛兵幫忙抵擋細菌與病毒。


鼓膜切開術,腺樣體摘除術,和扁桃腺摘除術皆不比抗生素治療效果好。



預防

不要吸二手煙。二手菸的環境是中耳炎反覆發作的溫床,家裡有人抽菸的話請務必戒菸。


台灣很多媽媽教導孩子"用力把鼻涕擤出來"。這樣的結果造成正壓把鼻涕衝往中耳腔,反而增加中耳炎的機率。

孩子用吸鼻子的方式處理鼻涕雖然不禮貌又難聽,卻是造成中耳腔的負壓,不會流入鼻涕。

折衷的方式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果真的要清孩子的鼻涕,輕輕擤就可以了。



http://blog.roodo.com/pedi_zone/archives/8490217.html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冒在秋冬天增加,是因為呼吸道病毒的活性在這種環境比較容易傳染,


一般呼吸道感染在恢復的時候,常出現黃或綠色膿痰,這並不表示細菌感染,

而是在疾病恢復期發炎細胞、脫落的表皮細胞所形成的產物。


同理,呼吸道感染的恢復期也常見膿鼻涕。所以,黃綠膿鼻涕與膿痰固然有時候是細菌感染的徵候,但在大部分情形下,並不需要用抗生素治療。

看到黃膿鼻涕或痰液就使用抗生素治療,是濫用抗生素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美國相關醫學會(包括疾病管制局、兒科醫學會、家庭醫學會、內科醫學會、感染醫學會)在制訂呼吸道感染治療指引的時候,特別指出” Mucopurulent rhinitis (thick, opaque, or discolored nasal discharge) frequently accompanies the common cold and is not an indication for antimicrobial treatment.”要判斷是否有細菌感染,還要看病人體質與合併症狀,如果病人是有慢性氣管炎的老人家、有免疫缺損的慢性肺病,則膿痰的確可能是細菌感染。

但如果是正常兒童或成人,已經沒有發燒等現象,而在呼吸道感染恢復期出現膿痰根本不需要考慮細菌感染。

 

 

http://olddoc.tmu.edu.tw/pinging/XXX/xxx039.HTM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喉嚨疼痛   ─   按摩三個穴位

                    尺澤、太淵、魚際

 

 

教學影片:

http://tv.people.com.cn/BIG5/61602/10098827.html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關: 消炎鎮痛
P66     張口困難
           耳鳴、牙痛(下臼)
 
 
天窗: 耳疾 - 耳鳴、重聽、中耳炎
P69     腮腺炎、扁桃腺紅腫
           喉嚨痛
           肩頸僵硬、手臂酸痛  
 
 
竅陰:  耳疾 - 重聽、耳鳴、暈眩
P73     頸部疼痛、頭痛、高血壓
           眼睛發炎 
           小腿抽筋
 
 
耳門: 中耳炎、外耳炎
P64     耳鳴、重聽
           牙痛、顏面神經
 
 
聽宮:  耳疾
P65     頭痛、頭重、暈眩
           視力、記憶力
 
 
翳風:  耳痛、牙痛
P74     暈眩、暈車
           三叉神經痛

 

 

 

                                                                                                    

 

 

案頭    常備參考書籍

 

 

穴位按摩圖典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