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雯 2010 / 06 / 17 11:08
投資人如果分不清楚通膨與通縮,未來想要有一個滿意的獲利結果,恐怕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這是因為通膨與通縮環境下,投資的重點是兩極化而相互矛盾的。
最近,一連串有關通膨與通縮爭論的新聞,很值得一般投資大眾密切關注!
《華爾街日報》6月15日由Jon Hilsenrath所撰寫的新聞稿就指出,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的官員們開始悄悄討論:如果復甦出人意料地停止,或通貨膨脹率下降更多,他們可能採取什麼措施?
文中的作者表示,因為歐洲的財政困境、美國股市的下挫和居高不下的失業率,「給一些官員敲響了警鐘,並提醒他們經濟可能會失去勢頭,已經在美聯儲非官方目標利率1.5%-2%以下的通貨膨脹率,可能會進一步下降,並導致價格下滑」。
事實上早在6月初,《經濟學人》雜誌就曾報導:今(2010)年1到4月,美國核心消費者物價僅微幅上漲0.9%,創下40年來的新低點;歐元區也僅上漲0.7%,日本核心物價跌幅,更高達1.5%。該雜誌憂慮地指出:歐美日若發生通縮,將危及新興市場國家經濟成長。
《經濟學人》表示,全球經濟接下來到底將走向通膨還是通縮,目前眾說紛紜。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已開發國家的通縮危機,至今仍然是揮之不去的陰霾。其中,可以做為「通縮」佐證的理由包括:各國公債殖利率曲線,持續呈現負斜率,至於黃金價格的持續上漲,也反映出投資人對通縮的擔憂。
在金融風暴期間,歐美日三大經濟體便聯手進行降息,目前利率都已逼近零,三大經濟體的核心物價指數,也已逼近零,甚至是負值,顯示通縮危機在已開發國家並非空穴來風。
其他相關指標,例如銀行體系的授信餘額、失業率,也明顯抑制物價上漲,最近南歐國家陷入債信危機,政府負債餘額偏高的國家,紛紛祭出刪減財政赤字政策,這些政策都將不利於物價上揚。
一旦一個經濟體進入通縮,民眾消費意願(尤其是耐久財)將持續下降,民間消費衰退將使經濟進入惡性循環,在負債餘額較高的國家,通縮的發生將加重政府與民眾負擔,從日本經驗也顯示,通縮比通膨更難解決。
經濟學人指出,通縮的發生,往往伴隨著資金的外逃,如果歐洲各國持續縮減政府支出,歐洲資金可能會轉往開發中國家,尋找其他更高報酬率的投資機會。
已開發國家資金轉進新興國家,將使得新興國家熱錢問題更加嚴重,根據經濟學人報導,全球25個主要新興經濟體,有三分之二實質利率為負(名目利率扣掉供貨膨脹率),熱錢的湧入將使新興經濟體物價上漲現象,更難以抑制。(以上新聞請見2010/6/5日的《中國時報》)
《華爾街日報》也分析,在歐洲財政危機持續延燒,並且導致金融市場劇烈震盪以後,已開發國家均開始籠罩在「消費者物價持續下滑」的「通貨緊縮」陰影裡,其中又以被迫推行撙節方案的歐洲國家最為顯著。
該媒體更擔心,在穩健的經濟復甦訊號尚未浮現之前,歐洲國家削減政府支出和徵稅的作法,恐將影響經濟成長,甚至造成消費者物價普遍下滑,引發通縮。
如此一來,消費者、企業和政府將更難以清償債務,因為債務總額沒變,所得卻不斷減少。更讓相關國家政府官員憂心的是:通縮很難停止。尤其在美國等地基準利率仍趨近於零的情況下,決策者難以利用傳統的降息來帶動經濟成長並擊退通縮。
至於在通縮還不成威脅的美國,經濟學家也已發出警告:假設經濟復甦停滯,通縮風險將大為提高。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4月初下滑近4%至約3.3%,由於殖利率與通膨疑慮成正向走勢。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在金融海嘯期間,美國政府緊急為金融體系注資近1兆美元,這理論上會引發通膨,但銀行放款緊縮與經濟疲軟不振抑制了通澎滋長。
過去數周來,聯準會多項措施都在重申,此刻的威脅來自於通膨、而非通縮。但數據顯示,美國的通膨還很溫和,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2.2%,核心CPI的年增率更僅0.9%,是1966年以來最小增幅。
回顧過去十年,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多半都在擔心通縮,美國聯準會(Fed)長期推行低利率政策,就是希望能避免通縮,但目前只有日本真正陷入通縮的惡性環。除此之外,只有新興國家目前正積極抑制因經濟過熱攀升的通膨壓力。
在新興國家中,印度5月份通貨膨脹率因為反映食物價格居高不下,超乎預期地攀升到兩位數(11.04%),高於政府原先暫定的9.9%,顯示出通膨壓力依然非常沉重。
至於中國大陸,《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專欄撰稿人崔宇曾經在6月9日的專欄中更是以「10多個省份開始上調最低工資」,以及「部分企業開始大幅調漲工資」為由,證明大陸的通貨膨脹已經來臨。
崔宇還在文中表示:發達國家可能面臨著一定的通縮風險,但發展中國家由於在金融危機期間受傷較輕但搶救過重存在著通脹風險和資產價格泡沫風險,這也是印度、巴西等國都先後加息的原因所在。
但如果反觀台灣,現階段狀況到底是通膨還是通縮呢?當然,關於通膨、停滯性通膨及通縮的定義及成因非常多且複雜。不過,假設要三言兩語地區分這三者的不同,則可以用「經濟成長率」與「物價指數年增率」兩項最簡略的指標。
如果是「通貨膨脹」,則經濟成長率及物價指數年增率都是持續往上的;「停滯性通膨」則是經濟成長率趨緩,但物價指數年增率持續向上;「通貨緊縮」則是經濟成長率及物價指數年增率都是持續往下走。而除了從以上兩個指標做區分外,再三確認通貨膨脹的最大特徵在於「公債殖利率長期處於低檔」,以及「資金持續流入」。
筆者收集了從2008年5月以來,主計處所公布的經濟成長率(每季)與物價指數年增率(每月)資料,並繪成以下的圖表:
從現在這個時點往前推,在物價指數年增率的部分,除了從2010年初以來稍微走高了一些之外,整體上似乎是朝向「走低」的趨勢發展;至於經濟成長率的變化,由於2009年基期較低的因素外,整體應該也還算是「趨緩」兩個字。
有市場人士就分析,未來,這個狀況是否可以從通貨緊縮轉為通貨膨脹,讓台灣的實質經濟成長率繼續走高?還必須密切觀察「外資是否持續流入」這項重要的指標。
為什麼筆者花這麼多的篇幅,截取這麼多的剪報資料及數據?就是因為投資人如果分不清楚通膨與通縮,未來想要有一個滿意的獲利結果,恐怕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這是因為通膨與通縮環境下,投資的重點是兩極化而相互矛盾的。
例如在通貨膨脹之下的投資重點是:借錢者有利,透過槓桿操作,以錢賺錢的方式更可以使得利潤達到極大化。此外,通貨膨脹將有利股市投資的獲利,投資人可望獲得「超額利潤」。而具有抗通膨效果的實質資產,特別是高價資產(例如古董、藝術品等),則是投資人的首選標的。
但是,在通貨緊縮之下的投資重點則是:持有現金者有利,而債券投資(長天期債券又優於短天期)優於股票市場。當然,股票市場將難見超額利潤,買賣價差也會減少,但不見得全是負面的影響。
其中,比較不看好的投資類股是「對民眾來說屬於額外消費的產品」,但會增加比較便宜的消費,以及隨時能領導趨勢及潮流、不會被逃汰,以及受消費者青睞的新科技及相關類股。此外,由於在通貨緊縮之下,負債更有放大的效果,民眾不但有「投資標的價格下跌」的風險,所負擔的利息還可能越來越沉重。
當然,對於不同身份的人來說,對通膨或通縮的偏好程度就不一樣。例如對於不同投資項目的一般大眾來說,影響未來投資收益的幅度也有極大的差別。但是,對各國政府來說,通貨膨脹要比通貨緊縮要來得受歡迎。
為什麼?因為這樣政府的債務就可以「越還越少」。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Martin Wolf就以日本為例指出,假設通膨成功升至3%以上,這應該會使日本公債的殖利率增至5%。
而假設其他條件不變,政府淨負債的市值將銳減40%,此時政府以新的市價買回公債,將能使負債面額減少40%。在這種新的通膨局面下,日本人將會發現他們持有的現金實際價值正在銳減,所以改而購買實質資產,增加消費,經濟就因而重新增長。
最近,筆者也有聽到某些經濟學者的言論是:全球經濟將邁向一個大環境是「通貨緊縮」,而中間則夾雜了期間短暫,屬於過渡性質的「通貨膨脹」。同時,每一個國家的狀況可能會完全不同。
假設未來的經濟環境是屬「長期為通貨緊縮,短期為通貨膨脹」,筆者想提供《通貨緊縮(Deflation)》這本書的作者,在書中最後所提供的「民眾對抗通貨緊縮的6大策略」,供廣大的讀者參考:
一、耐心點,買得越慢價格越划算(因為商品售價只跌不漲)。
二、多儲蓄,準沒錯。
三、減少個人財務槓桿操作。
四、增加本身的價值,不會被其他人所取代。
五、選對行業,與贏家共同打拼。其中所謂的「贏家」,只是相對於「產能過剩、訂價能力不佳,歷經數年的企業改造過程,卻仍無力回天,或是面對來自國際廠商激烈競爭行業」的「輸家」而言。
六、增加固定收入,而不只是高額獎金。
http://blog.udn.com/spark37/414064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