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y 22 Sat 2010 23:55
  • 塞翁

川震後知名度開 四川觀光業蓬勃

2年前,四川大地震雖然造成嚴重傷亡,卻意外增加四川的曝光率,地震之後,許多遊客才知道這裡原來是熊貓的基地,現在,遊客數比地震前還多,光是外國遊客就超過一半,另外,當地收藏豐富商周文化的金沙遺址,也因為地震,遊客數直逼百萬。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22/8/263hs.html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先知道這個人

        是在數年前        有幾次打開電視


        正巧聽到許醫師 深入淺出、 生動幽默      

        關於身心靈整合的演講


        一聽     就立刻引起我的注意


        深為感佩     心想:或許他有出書

        於是     特別記住     他的名字

        上網細查相關資料後

        去書店      挑中了最愛的這一本


        字字精練      須細嚼慢嚥    

        

 

 

「我不只是我」     令我思慮澄明許多 

 拉拔我                以「高我」看自己 


 

                                                                                                      



我不只是我:邁向內在的朝聖之旅

 我不只是我:邁向內在的朝聖之旅(附贈冥想CD)

 
  • 作者:許 添盛醫師
  • 出版社:賽 斯文化
  •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78167

     

     


     

    新時代賽斯教育基金會

    http://www.seth.org.tw/dr_hsu.asp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前傲慢無禮,後又謙卑恭敬。比喻待人勢利,態度轉變迅速。

     

    教育部成語典

    http://dict.idioms.moe.edu.tw/chengyu/pho/fya/fya00143.htm

     

     

    前倨後恭(成語故事)

     

    作者: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原文】

    將說(1)楚王,路過洛陽(2),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側目(3)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4),四拜自跪而謝。蘇秦曰:「嫂,何前倨(5)而後卑也?」嫂曰:「以(6)季子(7)之位尊而多金。」蘇秦曰:「嗟乎(8)!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戰國策.秦策一》)

    【註解】

    1)說:音「睡」,用言語勸別人。
    2)洛陽:蘇秦的故鄉。
    3)側目:斜眼看人,此為敬畏之意
    4)匍伏:匍,音「僕」,伏地而行。爬行。
    5)倨:音「句」,傲慢無禮
    6)以:因為。
    7)季子:蘇秦的字,指蘇秦。
    8)嗟乎:表示感歎的發語詞。

    【故事闡述】

    蘇秦是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字季子,原籍洛陽,曾拜鬼谷子為師。在他尚未成名以前,曾在外遊說了好幾年,都未被國君採納,失意而歸。

    回到家裡,他的家人都對他不諒解,甚至看不起他,於是他發憤苦讀。後來終於在《周書》、《太公陰符》中悟到了書中的精華。於是蘇秦又去各國遊說,終於燕、趙、齊、楚、韓、魏六國採納了他的合縱政策,共同對抗秦國,蘇秦因此擔任了六國的宰相。

    當蘇秦功成,衣錦榮歸的時候,家鄉的父老都在街道旁熱烈的歡迎他。蘇秦的父母更在三十里外的路口迎接他,妻子敬畏的不敢正眼看他,嫂嫂也伏地叩拜。蘇秦看在眼裡,不禁問嫂嫂:「為什麼妳從前態度那麼傲慢,而現在卻又顯得如此謙卑呢?」嫂嫂慚愧的說:「因為您現在是個地位崇高、錢財豐富的人啊!」蘇秦聽了,歎口氣說:「唉!同是我,貧窮的時候,連父母都不把我視為兒子看待;富貴的時候,親友又都畏懼我。人生在世,地位和財富對一般人來說,真是不可輕忽啊!」

    後來「前倨後恭」這句成語就被引用來形容勢利者對人有著前後不同的態度。也作「前倨後卑」。

    【討論】

    1)蘇秦在不得志的時候,家人對他的態度如何?對蘇秦造成了什麼影響? 
    2)蘇秦的合縱政策獲得了哪些國家的採納?
    3)在我們這個現實的社會中,有很多像蘇秦當時所遭遇到的欺貧窮、尊富貴的情形。請你仔細揣摩一下蘇秦當時說:「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心中真正的感受。

    【造句練習】

    例:這個社會上,有些人表現出來的前倨後恭的態度,令人十分受不了
    例:前倨後恭的態度,只顯示出這個人的個性有多勢利,沒有人會欣賞這種人的。

    【相似成語】

    前倨後卑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8/4/6/52129.html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牛奶花生     口味像極了      

    小時候     廟口攤販賣的【花生仁湯

     

    品嚐著 之味牛奶花生】

    好比      好比 ........................

    搭上 之味牛奶花生】時光機     瞬間回到童年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blog.xuite.net/essaylin/yummy/6907416

     

    http://blog.xuite.net/essaylin/yummy/690741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xycwjgauD0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NCZ4l8FCFc&feature=related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miao632.pixnet.net/blog/post/31351718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啊哈!

    看到這則研究報導

    正是時候

     

    不信白不信

    信了   對己心有好處

    不信白不信

     

                                                                                                                            

     更新日期:2010/05/19 04:21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美國石溪大學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人生最幸福的時刻始於50歲。報告指出,雖然人到50歲,罹病與死亡的風險增加,卻是人憂慮較少,而且有能力忽略負面、放大正面事務的階段。

    石溪大學心理學家史東說,該發現「令人震驚」,「你或許認為在慢性病威脅生命之時,會讓人變糟,但事實不然,因為人們不去專注於這些威脅。他們專注於生命中的美好之事上,比如家人、朋友。」

    這份針對34萬人進行的調查發現,人過50歲後,整體的幸福感增加。該報告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

    研究人員發現,正面與負面情緒會隨著年齡出現變化,該現象男女皆然,只是所有年齡層的女性承受的壓力、憂慮與悲傷甚於男性。

    專注於家人、朋友

    當人們過了20歲,壓力與憤怒感降低,而當過了50歲後,憂慮感也遞減。養育幼子、失業或單身等變因並不影響與年紀有關的幸福模式。研究也發現,壓力、憂慮與憤怒的程度在50餘歲時銳減,而幸福與喜樂的程度增加。只有一種感覺持續不墜:悲傷。

    研究發現,從50餘歲至80餘歲,整體的幸福感有增無減。研究人員說,先前一些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加,人的智慧與情緒智性也增加,這份調查結果與該研究一致。年長者對情緒自我規範的能力也較強,他們較能正面看待自己的情況,也比較少追憶負面的過往。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19/78/25wps.html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父母  「 放手     讓孩子飛得更高 」 的同時

     

    孩子們   

    主動「 分享心情      告知近況 」

     

    父母     倍感欣慰

     

     

    K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